6月27日,走进中简科技生产车间,一束束白色原丝经过氧化、高温碳化,最终收绕成一轴轴高性能黑色碳纤维……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任务,中简科技自主开发出ZT9(T1000/T1100级)碳纤维,解决了国家“卡脖子”的关键材料问题。
从一个元素到一个产业,从一根碳纤维到一个上市公司,中简科技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新材料领域里厚积薄发的常州。
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新材料是基础要素之一。新型碳材料更是新材料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常州国家高新区是国内最早布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园区之一。近年来,该区聚焦“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集群打造,大力引育、聚力创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织物、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关键装备以及检验检测的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打造“东方碳谷”产业地标。
1. 龙头引领——构建 “3+1+X”产业发展格局
从“小桌子上唱大戏”到“工业明星城市”,再到“532”发展战略的常州实践,近年来,常州大力发展先进碳材料产业,形成了“南有石墨烯、北有碳纤维”的产业发展格局。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拥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骨干企业36家,主要分布在常州高新区,2021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内企业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占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30%以上。
2020年底,常州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链龙头企业中简科技是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目前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ZT7系列碳纤维产品的批量稳定供应商。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
“以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工程化制备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着力打造技术制高点。”董事长杨永岗介绍,中简科技自成立以来,成功自主设计了国内首条百吨级、千吨级T700级碳纤维氧化碳化生产线项目,实现全线98%以上设备的自主设计和国产化成果应用,在国内率先突破T700级、T800级碳纤维的国产工程化稳定制备,解决了国家多个“卡脖子”难题。
以中简科技为龙头,常州高新区构建“3+1+X”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明显、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高地。
“3”:龙头企业牵引(中简科技、新创碳谷、安泰复材)
“1”:重大创新平台支撑
“X”:众多潜力企业/要素集聚
2. 做强载体——“六大功能区”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常州高新区作为全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承担着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据了解,以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常州市、区两级将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域”——
01产业核心区
以中简科技、新创碳谷等行业领军企业为核心,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集群;
02产业孵化区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创港一期目前已建成,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用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测试、孵化和中试;
03产业加速区
承载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间制品、零部件及下游应用等产业化项目,2023年启动标准厂房建设;
04产业国际合作区
以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为载体,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包含16栋单层厂房及五栋多层厂房,目前所有单层厂房已全面竣工;
05产业协同区
依托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布局上游产业协同项目;
06综合物流港务区
依托长江常州港一类开放口岸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集物料、仓储、物流、保税、通关、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供应链保障体系。
同时,借力资本和政策的双向助力,常州高新区设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专项产业基金,一期投入3亿元人民币,定位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国内创新孵化、行业整合以及国际并购,尤其是重点关注相关领域的“卡脖子”环节、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成果,推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成果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和高端应用。
设立规模1亿元科创港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对引进的产业链高端人才及项目进行补贴;成立规模1亿元滨创一号基金,重点扶持区内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政策支持方面,密集出台一批特色产业创新驱动专项政策,在产业生态建设、人才引进、平台搭建、投融资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
3. 创新驱动——引贤聚智产才融合
“0”到“1”的创新变速中,蕴藏着占据全球制高点未来产业的第一生产力。这是推动产业强劲“起跳”的关键,也是成气候、扬优势的密码。
截至2021年底,全市碳纤维企业获得有效授权专利1643件,其中有效授权发明专利375件,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96个,获得江苏省江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常州国家高新区主动融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
❖ 与江苏省产研院共建江苏省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JITRI—碳纤维复合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 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共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积极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级检测评价认证标准联合实验室,开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材料检测服务、评价测试、工艺装备操作的标准及认证体系等业务。
持续引进国内外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顶尖人才,建成了以院士、专家领衔的专家梯队,建有“申长雨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才3名、省级人才计划人才12名、设立外国专家工作室。
建有一批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技术创新载体平台。
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共建研究生委培计划,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常工院共建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构建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平台。
“锻造大国之‘材’,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再大也不堪一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到访常州时言之切切。
在实施“532”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常州高新区坚持创新链与人才链双向融合,产业链与资本链双轮驱动,搭建更多的高端科创平台,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补齐人才短板,有效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下一步,常州高新区将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一批“单打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力争到2025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集聚企业超过80家,培育1家超100亿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成为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