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日趋复杂环境,全球能源价格暴涨;国内转型升级压力、安全、环境治理提高任务很重;落后产能过剩、先进产能不足、科技创新、原始创新不够;企业管理还比较粗放,各类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经济增加值、百元销售收入利润、百元销售利润率、百元产值税收贡献率过低于发达国家。灵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谈福元近日表示,该公司将通过五个方面发力,立于新时代、面向新未来,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谈福元介绍说,多年来,技术创新确实已经成为灵谷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公司也形成了技术集成创新的明显优势。灵谷大化肥一期技改项目从2018年月2月份项目备案至2022年10月底顺利投入试生产,虽历经四年多筹建建设周期,但技改项目投运后,公司不仅合成氨产量大幅增加,年能源消耗还可节约13.5万吨标准煤以上,2023年上半年,吨氨综合能耗达到了1260kg。同时该绿色化升级改造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谈福元表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灵谷将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延伸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上,目前公司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22个,同时也在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设计院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再创新。
注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谈福元指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灵谷化工地处太湖流域,对安全、环保的要求把控更加严格,公司始终围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是生产力,是最大的竞争力,是化工企业的生命线”的安全环保理念,与企业经营发展同谋划、共部署,实现企业效益与安全生产的有机统一。公司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 DCS(集散控制系统)、ITCC(透平压缩机综合控制系统)、SIS(安全仪表系统)三套控制系统独立运作,做到安全风险及早发现、及早消除,最大限度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还通过抓基础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抓核心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抓技能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重预防突出事故与应急管理;强监督实现安全检查常态化,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公司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2022年8月初,总投资近2亿元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完成了氮肥制造企业污水零排放项目的建设和投运。每小时可处理生产污水约470 吨、回用水约450 吨,全年运行费用近7000万元,提升了公司环保能力,为下步公司绿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还获得了省生态环境厅、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称号。
注重企业的管理创新。谈福元说,灵谷一直秉持“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的理念,因为一流的技术不等于一流的成本,管理创新领先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和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是否具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管理体系。公司注重从原辅材料的采购、生产资料及维修费用消耗等环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细”字入手,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成本费用“双控双降”,大幅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2019年,公司荣获“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20年又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注重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谈福元认为,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集中精力、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正道,多年来灵谷坚持深挖应对同质竞争的“护城河”、增厚应对市场变化的“防护罩”,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两套大化肥装置投运以来,灵谷化工实现了快速和跨越成长,人均创利从21.08万元提高到129.39万元。灵谷将继续保持低调务实、心无旁骛,始终锚定通过专业化提升行业竞争力这一目标不偏离,聚焦聚力于精强主业这一任务不懈怠,突出氮肥制造核心、做好强项,“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做专做优,做精做细,全力打造在行业、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卓越产品。
注重企业信用杠杆度的把握。谈福元指出,灵谷始终强调精准投资,始终保持高水准的资产管理、项目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化肥是重资产行业,但不管市场如何变幻,不进入股市“跑马圈地”,不盲目借贷“加杠杆”,做到项目当年获益当年还款,在国家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企业发展反而显示出更强的生机和韧劲,2009年以来,公司银行借款从19.32亿元下降到0;资产负债率从73.7%下降到16.98%。稳健的财务策略增强了灵谷的“造血”功能,使公司更好地管控了市场风险,显著增强了经营自主性和能动性,实现了资源配置高效化和经营效率最大化,筑牢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拾级而上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谈福元表示,我们将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