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物联网、太阳能光伏、超级计算、海工装备……苏南大地上,闪耀着前沿科技之光。
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4年获批建设以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加大改革创新和探索突破力度,多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创新水平已位居国际前列。
未来,苏南自创区如何“更上一层楼”?近日,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重点推进以“自主创新支撑(Support)、产业高端攀升(Upgrade)、企业创新跨越(Promote)、科技园区赋能(Enhance)、开放创新融合(Reconcile)”为主要内容的“卓越工程”(SUPER工程),将苏南自创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枢纽、我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地共建,提升重大创新策源力
经过多年发展,苏南自创区科技创新资源已具备一定集聚优势,未来,还将乘势而上,通过高地共建,联合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共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提升重大创新策源功能。
在刚刚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江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获突破,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江苏担当”成功上榜。去年一年,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相继落户江苏;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三大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全面加速,紫金山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取得阶段性突破,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以上这些取得可喜成绩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都来自苏南自创区。
如何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支撑工程”,内容包括协同推进基础前沿研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设施平台集群、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等。
《规划》要求,从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共同开展有望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原创性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支持苏南自创区内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强强联合,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核心难题。
目前,苏南自创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已经承担起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去年10月,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公开发布38个项目指南,靶向直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邀请产业界一起攻坚克难,共同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从物联网、人工智能、未来通信等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联合企业开展光电传感器、材料计算、太赫兹等方面的研究,从材料角度来实施相对前沿的探索项目,通过材料的优化,让一些器件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为我国及我省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支撑。”姑苏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李顺峰说。
高地共建,还须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设施平台集群。未来五年,我省将推动和支持苏南地区布局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到2025年,布局建设各类重大创新基地40家以上。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鼓励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等创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打造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
产业攀升,打造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如何全面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产业高端攀升、企业创新跨越、科技园区赋能、开放创新融合等工程将联合发力,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使苏南地区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汇聚地。力争到2025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2%。
为实现产业高端攀升,“集成打造标志性产业”成为重要突破口。《规划》要求苏南自创区大力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集群。这些产业成长性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形成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
以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为例,将以无锡和南京为龙头牵引,加强苏南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无锡将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封测、材料、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苏州、南京等地则优化提升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我们聚力发展从设计、制造、封测到配套的全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去年获批省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集成电路上市企业5家。”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新吴区区长崔荣国在交流发言时说。他介绍,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特点,无锡高新区一方面聚焦全链培育,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引领“自主可控”的坚实步伐,倾全区之力招引超100亿美元的华虹无锡基地项目和超100亿元的闻泰无锡项目。“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叠加效应,绘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图谱。”
《规划》还特别提到联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示范,加强信息、生物、材料、制造、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对钢铁、化工、纺织、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的赋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苏南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20%,苏南国家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0.3吨标准煤/万元以下。
此外,还将协同推进数字苏南建设。加快数字新基建、新科创、新产业、新服务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数字产业集聚区,构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其中,重点提到加快推进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中国电信(苏州)数据中心、扬子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等重要载体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未来五年,苏南自创区将开展“企业创新跨越工程”,进一步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塑造国际竞争集群优势。并支持苏南地区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合作关系,联合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打造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5年,力争苏南地区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60家。
园区赋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特设专栏,对集成了9家国家高新区的苏南自创区,提出了“科技园区赋能”的更高要求——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提升“创新核心区”建设水平。
在科技部公布的最新国家高新区评价排名(2020年度)中,苏州工业园区居第4位、南京高新区居第12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两个园区当仁不让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的先行军。
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等重点方向,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国际知名的创新企业集聚区,到2025年,基本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功能和形态。
南京高新区则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1+N”体系高效运行,加快“一室一中心”建设,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产业能级,到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接近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
苏南各国家高新区还肩扛“加快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特色战略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的重任。
被列入苏南“创新核心区”的有南京麒麟科技城、南京紫金山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常州科教城、常州“两湖”创新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太湖科学城、镇江团山睿谷等。
《规划》明确,将鼓励苏南各地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等创新资源优先在创新核心区布局,打造技术创新、研发服务和人才团队高度集聚的标志性区域。将支持苏南各国家高新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在创新核心区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支持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在创新核心区布局建设。
在南京,以中科院南京分院麒麟园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集中建设为契机,麒麟科技高地正在加快打造。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介绍,近年来,中科院在南京着力推动“信息高铁试验设施”“开源软件供应链设施”“空间天文探测与运控实验设施”“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等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预研和建设,高端创新资源在麒麟科技城快速集聚。去年9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一期建成启用,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科研园区今年上半年也将建成投入使用,中科院相关大院大所在麒麟建设的八家研究院发展势头良好,一个学科集群、空间集聚的中科院南京麒麟创新高地已初见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