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包括恒力石化、东方盛虹等龙头企业在内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开始由石油炼化、轻烃裂解等领域转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起家于化纤行业,搭乘当年政策之东风,以进军上游对二甲苯(PX)领域为契机,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新格局。如今,它们当中的领军企业,又开始“顺流而下”,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掀起新一轮转型潮。
新一轮转型风潮 悄然兴起
回溯民营大炼化企业的发展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2014年8月8日。这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提出,地方和企业要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尽早开工。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重大炼化项目上的首次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15年12月9日,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石油炼化领域的民营企业。
自此之后,很多来自化纤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向上游炼化领域转型,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更是打通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和利润的飞跃。目前,民营大炼化板块已形成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东方盛虹、桐昆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强势格局。数据显示,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即使在历史极端周期底部(2020年前三季度),这几家龙头企业仍然合计获取约204亿元利润。
此外,下游纺织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这轮转型,是当时政策引导下的大势所趋。“国家对民营炼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民营炼油企业频频获得政策红利,得以解开上游各类原料供给约束。”恒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从2015年开始,油气改革深入推进,原油进口“双权”逐步放开,解决了炼化项目原材料的问题,也为民营企业大炼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与上一轮有关键时间节点和项目节点的转型不同,如今的民营大炼化,悄然兴起新一轮转型风潮。
盛虹集团作为民营炼化企业的龙头之一,拥有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推进的项目。盛虹集团采用国际领先工艺技术,使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
除了民营大炼化企业正在积极酝酿转型,轻烃一体化龙头卫星石化也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2021年3月20日,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建设的年产175万吨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亿元,计划在2024年6月前投产运营。
民营大炼化转型 势在必行
“‘双碳’目标落地,将加速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对能化行业发展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企业由传统的能源消耗型向绿色新能源、高端新材料领域转型。”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谈到。在此形势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是适应国家政策的最佳选择。
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其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介绍,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等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数是以聚酯为“起点”,从下游向上游拓展。这些企业通常已具备“纺丝—聚酯—精对苯二甲酸—芳烃—炼化”完整产业链。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表示,深度炼化一体化是民营大炼化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最大优势。这种深度炼化一体化使炼化企业向“少油多化”方向转型更具优势,能够实现工艺、能量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此外,深度炼化一体化企业弹性大、韧性好,产品具有多样性、可灵活操作也是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优势之一。民营炼化企业应将深度炼化一体化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转型的方向,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
其次,得益于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民营大炼化企业在能耗能效等方面具有出色表现,这将使其更容易成为行业中的能效领跑者及绿色标杆企业。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盛虹集团已经启动了部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研究,探索碳减排前沿技术和长期实现零碳生产的技术路径。2021年9月,盛虹集团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达成合作,建设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可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最终用于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规模为15万吨/年,回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5套大型石化装置1年的排放量。
最后,大炼化企业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人才方面,马鸣认为,无论是民营炼化企业还是国营炼化企业,在资金方面相对充沛,因此人才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民营大炼化企业可以重点引进一些高端人才,更高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和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危”“机”并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方向深度转型,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估值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民营大炼化板块主营业务仍集中于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化纤长丝及大宗化工品产业链,其静态市盈率倍数基本为6~13倍。而伴随民营大炼化企业持续向下游产业链深加工项目布局,终端产品有望逐步从大宗化工品转为用于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新材料。而新能源及光伏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公司静态市盈率平均水平超过30倍,光学膜及离型膜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锂电隔膜(湿法)行业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持续高增长,行业静态市盈率维持在90倍水平,市盈率倍数均显著高于民营炼化板块市盈率倍数。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根据平安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投资机遇,民营大炼化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该份报告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新材料将成为驱动民营炼化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乙烷裂解凭借其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高盈利能力,有利于产业龙头布局下游的氢能源和化工新材料业务。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点任务,目前该领域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资本的助力,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近期刚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的潜在增量市场等,也将带动高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大炼化企业正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一片广阔蓝海。
需求体量的提升、贸易壁垒的降低,除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切实的竞争升级。恒力负责人谈到,在转型过程中,民营大炼化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化短缺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些虽然是挑战,但同样也是机遇,民营炼化企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在下游产品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下功夫,寻求新的发展高地。”该负责人对未来的竞争报以积极应对态度。
宋艳萍也关注到竞争的问题。“外资正全面进入中国,布局发展新材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宋艳萍表示,外资企业将产品生产基地迁入中国后,可以消除高额的关税影响、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节省运费支出,提高了外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外企可以运用其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贴合下游市场的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与生产。随着RCEP协议正式生效,加上我国正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种来自外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新能源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市场庞大,但相关方面一大批前沿技术有待突破,‘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企业具备进行灵活调整产业需求、快速反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技术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长期封锁压制不会改变,我国对这些新材料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也比较大。这将会制约民营大炼化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1年9月14日,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苏州市吴江区开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0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工程塑料项目以及研发、仓储、营销中心,全面运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2021年12月21日,浙江荣盛控股集团与舟山市政府签约金塘新材料园区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00亿元,将利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年产4000万吨的炼化能力,主要投资建设7条化工产业链项目以及配套工程,预计总产品量达到450万吨。
2021年12月28日,由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福建恒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该公司计划在古雷投资年产240万吨新型智能化功能性纤维及20万吨涤纶低弹丝差别化纤维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2022年1月26日,恒力石化公告称其下属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约240亿元建设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年产2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程,向精细化工新材料下游再扩张。
近期,东方盛虹对斯尔邦100%股权的收购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一收购标志着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斯尔邦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级EVA树脂生产企业。作为承载盛虹集团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斯尔邦正在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此笔交易完成后,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形成“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