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具有天然的高碳属性,对煤化工行业来说,若想在“双碳”战略和“两高”受限背景下有所作为,就要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强化产业政策引领和技术服务支撑。一方面坚持科技创新,研究清洁环保技术,加快碳捕集与碳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拓展,提高煤炭转化水平,实现CO₂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延展链条,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耦合联产,开发煤基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现代煤化工行业尽快走出一条有别于石油化工的集约化、清洁化、高端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为此,笔者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科学有序推进“双碳”战略。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进一步细致分析煤炭的基础原料属性,在能源消耗问题上将原料煤与燃料煤进行区别对待,引导现代煤化工企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大幅减少CO₂排放。还要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新建项目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要加大对“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这一新型煤炭利用方式的支持力度,鼓励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加强各系统耦合集成,推进煤化工与发电产业间的耦合发展,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集聚行业合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推进现代煤化工与传统产业及清洁能源耦合。通过调整现有关键产碳工艺、实施低碳原料补充等方式探索工艺过程降碳新途径。积极开展CCUS研究,加快碳捕集与碳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拓展,实现CO₂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绿电与绿氢、绿氧转换,以及氨醇等基础化学品作为储能介质的产业发展,以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资源的完全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三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打造一批碳减排示范工程。加快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深入推进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并配套相应的末端治理措施,协助企业达到或优于国家节能环保要求。制定出台高效煤粉、高效煤粉锅炉产品标准,争取尽快上升为行业或国家标准。探索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碳减排示范工程。
四是强化产业技术服务,构建完善的煤炭清洁利用服务体系。完善财税支持体系,利用税收和补贴刺激引导企业清洁利用煤炭,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强化金融支持体系,给予示范性煤炭清洁项目贷款贴息,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煤炭清洁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建立企业、高校和相关机构协同的产学研平台,加快相关技术推广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