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广东精美特种型材有限公司熔铸二号车间9号铸造井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经现场初步判断,原因为铝棒在拉铸过程中,铝水泄漏到冷却水池内导致事故发生。3月2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马于镇经济开发区内,河北南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个油脂储存罐起火。3月11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的江西佰利达制药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危化品事故接连发生,而化工园区内企业类型多、危险品种类多,一旦发生事故,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近一年来,全国发生的12起化工较大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异地转移危险化学品企业,占比达58%。由此,如何确保化工园区安全发展及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安全,是当下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兰云谈了他对化工园区安全发展的治理思路。兰云曾多次参加国务院安委办组织的明察暗访工作,参加过国务院安委办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产业转移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多次协助地方监管部门对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常年服务在企业一线。
基础薄弱 风险叠加 诸多隐患制约园区发展
●规划和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定位不准确,缺乏系统性
●缺乏严格准入机制,较难形成安全生产合力
●应急处理系统缺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纵观近些年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化工园区和在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基础薄弱。”兰云表示,化工园区风险复杂多样,风险之间相互叠加影响,这都制约着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
兰云介绍,目前我国化工园区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规划和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定位不准确,缺乏系统性。如一些园区早期缺少规划,未确定园区四至(化工园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和安全控制线,先有企业后有园区现象较为普遍,“小而散”、无序发展现象严重,这就导致化工园区布局不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后期再规划、再整改的问题较多、困难也多。市场化导向不足,“拉郎配”和“一箩筐”引进问题突出,产业关联不紧密,园区和企业竞争力不足。部分化工园区缺少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未形成产业链,大部分企业原料及产品“两头在外”,不能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
缺乏严格准入机制,企业安全水平参差不齐,较难形成安全生产合力。兰云介绍:“截至目前,部分园区尚未编制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及禁限控目录。一些园区项目准入门槛仅几千万元,进入的企业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较差、本质安全水平较低,这都制约着园区的发展。”
一些地方不考虑园区承载能力盲目招商引资。部分化工园区的资源、监管能力、人员数量等十分有限,盲目引进项目直接导致后续园区监管力度的不足,监管主体责任不落实,长期存在的隐患得不到治理。一些园区未依法明确专职安全监管机构或未设专职监管人员。个别园区内有危化品企业40多家,专业监管人员仅3名,远远达不到标准配比。
此外,公用工程和应急处理系统缺乏,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力量薄弱。“一些园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专用停车场、实训基地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一旦发生事故,很难及时有效进行处理,这都给化工园区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兰云说。
规划出台 执行受阻 各方风险意识亟待增强
●科学规划是化工园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化工园区要想安全、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规划与选址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认定并发布名单的化工园区共有616家。“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重点发展18个沿海石化园区、18个内陆石化园区、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和30个专业化工园区,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未来80%的化工产业都要进入化工园区。
“科学的规划是化工园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兰云说,今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从建设标准、园区认定、园区管理等五章内容共26条,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和认定管理。
“办法虽已出台,但各地化工园区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权责不清、搬迁资金难以到位、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仍制约着化工园区的发展。”兰云表示,在权责问题上,园区与相关规划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园区能做主的事情少。比如,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利用,园区只能划定安全控制线,而批复和管控好安全控制线内的土地则由上级规划部门说了算。建议规划部门要加强与园区方的沟通,清楚控制线的要求,利用土地时充分考虑园区风险。在园区内居民搬迁方面,目前一些园区四至范围内还建有居民区、人员密集型场所,这都增加了园区的安全风险,同时也制约着园区的发展。一旦园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居民区、人员密集型场所进行安置搬迁。在风险意识方面,一些地方部门负责人只看到建立化工园区才有引进化工项目的资本,才有招商的筹码,却没有认识到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严格准入机制、园区功能不完备等现实问题,这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化工园区要想安全、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规划与选址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议相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化工园区风险,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外,要想打造合格的化工园区,必须牢牢守住项目审批的安全红线,这样才能保证引进项目的安全水平。”兰云说。
产业转移 风险突出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关键
● 2022年预计有470多个项目集中投产
● 承接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够,如果风险管控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事故易发多发
● 产业转移承接地区把好关,从提升安全能力和降低转移项目安全风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项目正由沿海地区,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事故呈上升趋势。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转移项目的主要省份中,2019年以来新增转移项目632个,转移项目中高危工艺占比大、部分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而承接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够,如果风险管控不到位,很可能造成事故易发多发。按照危险化学品项目2至3年的建设周期,2022年预计有470多个项目集中投产。
“产业转移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发展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风险并管控住风险,产业转移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不是给落后地区增加安全风险。”兰云说,近一年来全国发生的12起化工较大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异地转移危险化学品企业中,占比达58%。由此可见,产业转移安全风险已成为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
“一些承接地没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安全基础薄弱、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承接高风险转移项目,给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安全风险。”兰云介绍,产业转移的安全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转移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多数转移项目为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禁止或淘汰的生产项目,多数项目都有高危工艺,工艺固有风险高。二是安全设计水平低。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的产业转移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当前正在进行中,专家组在某县指导时发现,被指导的5家企业在安全设计方面的问题多达114项,这还是前期地方已经组织过安全设计诊断复核后的结果。三是自动化程度低。专家在产业转移重点县指导服务时发现,部分企业涉及重氮化、氯化、氟化等危险工艺装置,仍采取现场手动控制的方式,更有的企业,工艺非常原始,使用塑料桶配合人员搅拌的方式溶解硝酸盐,谈不上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四是承接地安全准入和监管缺失。一些地区只顾经济发展指标,不顾安全,对转移进来的项目不设门槛或门槛偏低、来者不拒照单全收。部分园区项目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明文要求引进项目投资额不低于1亿元,但近3年引进项目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就有18家,占化工园区内总企业数量的42%。五是执法宽松。很多园区查不出设计方面和精细化工“四个清零”(反应风险评估、自动化改造、人员学历资质提升、人员密集场所改造四项整治任务清零)方面的问题,未开展分类整治。一部分园区危险化学品安全执法处罚率为零。六是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不达标。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操作人员技能不足,部分化工园区位于偏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导致产业工人严重不足。
“产业转移承接地区必须把好关,要从提升安全能力和降低转移项目安全风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兰云说,一个地区的安全能力包括安全监管、专业服务、合格劳动力、应急救援等能力,要与产业风险水平相适应。降低转移项目的安全风险,应全过程加强对这类项目的安全风险管控。在招商引资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项目做好考察,结合实际制定并严格落实总体发展规划、化工产业规划和项目准入条件,建立项目联合审批机制,依法依规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和安全审查,防止“先天不足”项目转移落地;项目落地后,在选址、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风险,以安全设计诊断和“四个清零”为抓手,督促重点地区组织对现有企业逐一进行安全设计诊断,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整治;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主要承接地园区开展专家指导服务,配强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推动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封闭化管理、实训基地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实施“一园一案”整治。同时做好日常监管和员工安全培训等工作,重视人的因素。
“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项目转移过去后,与项目相匹配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全部转移过来。这就导致化工产业转移之后,从业人员的数量及整体素质、能力问题更加突出。”兰云表示,危化项目承接地应该从多方面提高人员素质,要把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落到实处,注重实效;政府监管部门也要重视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能力不足问题,加强监管。
“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从安全责任落实、人力资源培养、园区基础保障等方面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才能确保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安全发展。”兰云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