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突破“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
绿氢的应用是石化化工行业实现脱碳的关键路径,为此,《意见》中多处强调通过使用绿氢推进产业链减排。对于氢能而言,石化化工行业是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作为该行业“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意见》的发布将为氢能,尤其是绿氢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强调绿氢应用在石化化工行业的重要作用,提振氢能需求。石化化工行业属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且属于减排难度较大的领域,推动绿氢的应用,是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意见》指出,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
事实上,石化化工行业一直是氢气重要的应用领域,但始终以灰氢为主。2020年,全球氢气需求达到90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炼油和工业用途。发展“绿氢化工”是石化化工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举措。比如,甲醇和合成氨是氢气应用规模最大的两个领域,全球每年有超过10%的氢气用于生产甲醇的工艺流程,超过37%的氢气用于合成氨工艺,发展绿氢代替灰氢生产绿色化工产品,将有效降低相关领域的碳排放。
以甲醇产品(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合成)为例,目前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但我国由于“富煤贫油少气”,主要采用煤炭作为生产原料,煤制甲醇占比达76%。在用天然气和煤炭制氢过程存在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天然气制甲醇相比,煤制甲醇碳排放更高,生产1吨甲醇产生4.4吨二氧化碳,约为前者的2.4倍。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甲醇总产量约6500万吨,合成甲醇工业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超2亿吨。
对于氨产品,我国合成氨工业也主要采用煤炭作为生产原料,在2020年总产量4954万吨的合成氨中,约有3900万吨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在每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煤制合成氨碳排放量约为4.9吨,是天然气制合成氨的1.5倍左右,以此计算,2020年我国合成氨工业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接近2.2亿吨。
未来需通过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逐步实现碳减排。随着相关政策对绿氢在石化化工行业中对碳减排作用的重视,这一行业对氢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同时,鉴于石化化工行业已有的巨大的氢气需求,在绿氢替代的趋势下,将进一步推动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的快速发展。
鼓励石化化工与绿氢等产业的耦合示范,推动模式创新。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化工产业的协同和耦合,是目前推动绿氢应用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创新。《意见》明确,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所排二氧化碳纯度高、捕集成本低等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
当前,化工与绿氢耦合,在国内外都已出现一些示范项目。例如,蒂森克虏伯的“绿色化工项目”和宁东基地“绿氢化工示范项目”等。
早在2018年,蒂森克虏伯就在杜伊斯堡钢厂开始绿氢化工项目测试工作,将钢铁厂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绿氢结合合成甲醇、塑料和尿素等化工产品,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的应用,以减少碳排放。其中,电解水制氢设备实验功率2MW,氢气产能440Nm3/h,氢气纯度大于99.95%,快速负载调整也得到验证,设备可根据电价高低自动调整运行功率,目前项目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而在2021年4月20日,宝丰能源“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式投产,该项目包括20万kW光伏发电装置和产能为2万Nm3/h的电解水制氢装置,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2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5万吨。该项目所产氢气一方面与宝丰能源现有煤化工装置结合,实现甲醇生产过程的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通过与城市氢能源示范公交线路协作等方式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氢能产业链的发展。
未来,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化工行业与绿氢等产业的耦合示范,将推动氢能产业模式创新的加速。同时,随着绿氢制取成本的下降和CCUS技术的成熟应用,绿氢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支持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的进口,促进国际合作。目前,氢能总体处于产业导入期,氢的国际贸易还未展开,但随着全球“氢能热”的不断升温,各国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氢能的国际合作将成为一片新“蓝海”。截至2021年8月,全球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另有近30个国家已开展氢能产业布局,其中,拉美、北非和中东均在积极布局氢能出口贸易。
与氢能国际合作有关的氢贸易、跨境基础设施、技术、产业、标准、市场等方面,在未来都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而在石化化工行业应用方面,保障我国氢和富氢原料的供应将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需求。《意见》强调,增强原料资源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并要求构建国内基础稳固、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进口。
未来,随着氢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绿氢、绿氨等原料的国际贸易将快速涌现。我国是世界氢气产能最大的国家,在开展氢国际贸易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聚集了全球大多数发布氢能战略的国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水、风、光资源,在发展绿氢和推动绿氢贸易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这些都将为未来拓展氢能国际合作创造条件。
为全方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应建立健全以“引领型”“参与型”为基础的国际合作模式,加快制定多层面合作实施路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有选择性地引入国外先进企业,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保障措施,设立国际重点专项计划;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技术研发、项目开发及装备制造合作,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