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的绿色化转型正在全面加速。
有业内知名专家指出,国内传统肥料产业以高浓度养分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10~20年,越来越多的化肥或将升级为绿色高效产品 。
绿色化热潮之下,聚谷氨酸作为新一代高效助剂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推崇。过去的几十年,聚谷氨酸成功走出了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如今在国家“双碳”和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农用聚谷氨酸将全面迎来“4.0时代”。
化肥产业新一轮升级窗口正在打开,时不我待。
应用聚谷氨酸成为行业热潮
化肥产业高耗高排已经难以满足“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发展”新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在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表示,创新绿色智能肥料将是破解化肥产业绿色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科研界对创制绿色肥料的呼声日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赵秉强研究员在他的一篇论文中也指出,未来10~20年,我国绿色肥料产业体系构建将进入快车道,大宗尿素、磷铵、复合肥将大面积转型升级为绿色高效产品,有望占农田直接施用化肥的50%以上。
浪潮奔涌,寻找绿色、智能、资源高效、低碳环保的绿色增效技术,已成科研界和产业界共同的焦点。聚氨基酸由此走上前台。
事实上,作为新一代植物营养促进剂,聚氨基酸在1996年便获得首届“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奖”,曾被认为是美国农业界的又一次革命,目前其应用热潮也正席卷全球。
在聚氨基酸家族中,聚谷氨酸可谓是一个“宠儿”,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仅有的可由微生物聚合得到的4种聚氨基酸之一。其能够通过微生物发酵生物合成,分子量达到70~200万单位,被业内公认为是一种绿色增效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肥料产品赋能。
研究发现,在促进植物生长过程中,聚谷氨酸具有多重效果。聚谷氨酸的作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用到土壤中的聚谷氨酸由于具有独特大分子结构,能够包裹在肥料周围,起到保水作用,减少水肥流失,同时能够螯合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随之大分子结构在土壤中自然降解成为多肽小肽型,具有生物刺激作用,可以大幅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抗逆性能。最终聚谷氨酸完全自然降解成为单体型,作为氨基酸营养直接被作物所吸收。在三个过程的协同作用下,最终实现土壤改良和作物提质增产目的。
南京工业大学冯小海教授曾表示,若用聚谷氨酸增效肥料替代目前使用肥料的20%,可年节约肥料200万吨,相当于少建4个化肥厂,农民年增收500亿元。
聚谷氨酸“4.0时代”将全面到来
农用聚谷氨酸走进事关粮食安全的化肥行业,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
1937年,聚谷氨酸被首次发现,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处于科研摸索阶段,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最先开启聚谷氨酸的研究,开启了聚谷氨酸“1.0时代”。
随着科研的深入,聚谷氨酸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也逐渐得到挖掘。基于此,一些聚谷氨酸生产企业和化肥龙头企业开始摸索聚谷氨酸的生产与应用。2008年,原湖北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开始进行聚谷氨酸增效肥料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解决聚谷氨酸增效剂和增效肥产业化生产中所面临的工艺技术问题,为聚谷氨酸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此时,聚谷氨酸处于产业导入初级阶段,我们称之为聚谷氨酸的“2.0时代”。
近10年以来,在良好市场潜力的引领下,聚谷氨酸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发展的“3.0时代”。
一方面,诸多生产企业开始抢滩聚谷氨酸市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化肥龙头企业也将目光瞄准聚谷氨酸,积极布局聚谷氨酸产品。云天化新型尿素、新洋丰洋丰硫复合肥、红四方的谷悦果乐复合肥、湖北祥云金稻满满水稻专用肥及六国化工水稻精准配方肥等均添加聚谷氨酸,同时一些新型肥料企业广东拉多美以及特种药肥企业陕西标正等也纷纷添加聚谷氨酸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此阶段,校企结合促进聚谷氨酸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内对聚谷氨酸肥料产品应用效果研究增加,对聚谷氨酸生产工艺和聚谷氨酸增效产品的添加工艺的探究更加活跃,对下游农户的科普也逐步增强。
然而,受制于生产工艺限制,聚谷氨酸的产能仍然有进一步的释放空间,聚谷氨酸下游产品的应用仍然有更大的挖掘潜力,工业化的规模和需求之间还并不匹配,特别是在基层农民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升。
近年来,在“双碳”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发展对环境友好材料成为产业趋势,进一步推动聚谷氨酸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农民对肥料提质增产的需求非常迫切。加之,肥料绿色高效转型升级的速度的加快,聚谷氨酸的发展也即将进入加速度阶段,全面迎来“4.0时代”!
“让全中国农民用的起并用的好聚谷氨酸”成为“4.0时代”的标志。由于越来越多大型聚谷氨酸生产企业的入局,加之聚谷氨酸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聚谷氨酸产能释放更加明显,生产效率将全面提升,成本优势更加明显,让全中国农民用的起聚谷氨酸成为可能。在下游企业应用中,聚谷氨酸的添加将协同营养元素最大化的发挥效果。同时,行业的科普也将更加广泛,农民的认识更加深入,利用聚谷氨酸让土壤环境更健康,作物生长更茁壮,农民增收更明显的时代即将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