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20年9月与连云港市中心城区海州区实现融合发展以来,连云港高新区发展踏上新征程,扬帆再起航。近年来,连云港高新区以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聚力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主责主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连云港高新区共有海州工业园、新浦工业园、宋跳工业园、科教创业园、云台产业园等5个特色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主板上市企业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本科院校2所、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大数据产业园等双创载体20个。
优化空间布局 培育特色产业
从创办之初的12.46平方公里,至如今的145.2平方公里,连云港高新区在扩容空间的同时,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近年来,连云港高新区按照调整后的规划管理范围,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完成连云港高新区“十四五”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绿色发展5年行动方案;委托规划设计专业团队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南拓发展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确保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增强空间承载,通过土地科学规划、用地挖潜增效等,全面推进产业空间优化升级,释放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目前,连云港高新区形成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国家火炬连云港新医药和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连云港高新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突出“一园一业”,强化创新链协同、产业链融通、政策链衔接,着力构建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3+1+1”产业体系,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85%;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海洋装备、新型纺织机械、智能矿山装备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十四五”期间,连云港高新区计划新增产业投入800亿元,新增主导产业产值1000亿元。
推进创新驱动 深化改革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创新而兴、因改革而富的连云港高新区,近年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再创区域发展新样板。
如今,连云港高新区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制定优于连云港市、领先苏北的创新主体培育政策,提升强优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荣获“2021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第二位;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按照“一产一平台”思路,加快打造精准医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高新区创新创业策源功能。
近年来,连云港高新区加快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成功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江苏省科技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赛等品牌活动,连续3年获评“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深化科技创新综合 建设,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城及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连云港高新区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深化“去行政化”改革,开展“双挂钩+员额制”改革,实行机构设置与经济发展主业挂钩、员工薪酬与岗位绩效挂钩,实施全员聘用制,真正以实绩论英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江苏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并联审批、多规合一、重大项目“摘牌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等新模式,大幅缩短审批周期,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真正做到“一枚印章管审批”、园区事园区办结;做强产业投资平台,设立1亿元科技奖补资金、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牵头设立连云港市科创基金、医药人才基金,今年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等形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过2亿元。
打造智慧园区 加快产城融合
如何拥抱数字化,实现业务全联动、数据全汇聚,为决策分析、产业集聚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连云港高新区全面提升高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完善城市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构筑高新区建设、运营、服务多层次生态链,积极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智慧园区。
连云港高新区紧扣科技部去年4月份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分析研究,深入对标找差,并将指标体系纳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细化分解落实,做到与日常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落实,强化过程跟踪问效,彰显新指标体系的目标导向。
下一步,连云港高新区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总要求,对标找差,精准施策,补短强特、创新实干,争创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