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近日称,随着监管压力加大,化工企业更关注原料的碳足迹,不仅要减少自己“范围三”的碳排放,而且要减少客户“范围三”的碳排放。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等国际标准和协议制定机构,将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分为3类:“范围一”包括所有直接排放;“范围二”包括电力、热能或蒸汽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三”包括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生产商可以控制“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因为他们必须对生产过程负责,但还有大量“范围三”的排放问题亟待解决。在化工产业链中,通常约1/3的碳排放与化工企业的生产运营直接相关,也就是“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但仍有超过60%的碳排放属于“范围三”的排放。这意味着,碳减排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可提升空间。
监管压力加大
欧盟委员会2021年4月曾发布一项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提案,打算采用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这将要求所有大型公司和上市公司在项目中披露“范围三”的排放量。根据该提案,第一套标准将于今年10月实施。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一项新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范围三”,以及与气候相关的风险和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詹斯勒3月表示,“投资者支持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因为他们认识到气候风险可能给公司带来重大金融风险,投资者需要了解与气候风险相关的可靠信息,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
采购碳足迹更低的原料
当涉及测量和减少化工公司“范围三”的排放时,人们越来越关注上游,即他们购买的原料。
瑞士科莱恩公司首席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官理查德·哈德曼表示,“这是因为化学品使用导致的下游排放难以测量,因为它们通常有很多不同应用。当我们设定‘范围三’的减排目标时,我们将专注于最可能影响的部分,也就是上游”。“范围三”排放占科莱恩公司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60%以上。
在原料采购方面,科莱恩公司会使用同样的原料,但其来源的碳足迹明显更低。如使用硝酸为原料,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二氮(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强度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哈德曼表示,“你可以确定哪些公司有一氧化二氮减排系统,并更换供应商,购买碳足迹低得多的硝酸”。
科莱恩公司还与供应商合作,计算其采购原料的碳足迹,并咨询数据库,根据使用的某些工艺技术计算供应商特定的碳足迹。科莱恩公司是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TfS)工作组的一员,这是一个化学品采购组织,已出台了计算产品碳足迹的标准目录。
就减少“范围三”排放而言,美国盛禧奥公司认为,可以使用绿氨作为原料。传统氨的生产是碳密集型的。盛禧奥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博齐奇表示,“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是采购绿氨,以及对我们产品减少碳足迹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了很多机会”。
盛禧奥公司用氨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然后用它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根据该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年度报告,其主要从意大利两个供应商处为MMA生产采购丙酮和氨。博齐奇指出,汽车和消费品领域的客户在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方面表现得更积极。公司的目标是在2017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35%,并计划2025年开始报告和跟踪“范围三”的排放。此外,该公司还将并购战略重点放在低碳业务上。
使用回收材料减少碳足迹
企业做什么能减少产品的碳足迹和“范围三”的总体排放?一种选择是采购更多回收原料,它们通常碳足迹更少。哈德曼指出,这样一来,最初制造这种材料的碳足迹就被跳过了。
回收技术公司Agilyx正在测量回收塑料的碳足迹,为消费者寻求如何减少“范围三”的排放。根据2021年7月发布的分析报告, Agilyx生产的回收聚苯乙烯可比原始聚苯乙烯减少75%的碳排放。Agilyx首席执行官蒂姆·斯特德曼表示,“我们正努力提供更多服务,包括如何计算和降低整体碳排放的解决方案”。
生物基原料需求旺盛
减少原料碳足迹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使用生物基原料。如科莱恩公司正使用米糠蜡(米糠油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蜡)来生产一系列涂料(用于罐头、化肥和纸张),取代石油基的蜡原料。
为了解决“范围三”的排放问题,德国科思创公司计划增加采购生物基甲苯和苯原料的数量。该公司的目标是提高可再生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碳酸酯(PC)的产量。可再生MDI和PC的特征是气候中性,而可再生TDI的特征是低碳。2月科思创公司已开始生产可再生MDI,3月开始生产可再生TDI,可再生PC已于去年12月开始生产。
科思创公司首席财务官托马斯·托普弗表示,“公司可再生产品产量仍然很低,但已生产和销售了数千吨。我们想大幅增加可再生产品产量,所以需要更多原料,并说服更多客户使用。公司正以相当高的溢价销售可再生MDI、TDI和PC,这证明了低碳和零碳产品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