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价格链加速重构,油气等基础原材料市场波动剧烈。炼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未来哪些新技术、新工艺将助推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9月1日在舟山开幕的“第十届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上,院士、学者、专家们对此建言献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在全体大会致辞中表示,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炼化行业共同的课题,高质量发展是全球炼化行业共同的追求。衷心希望中外石化企业以本次会议为桥梁纽带,进一步深化交往交融,加强互学互鉴,加大“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力度,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助力全球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指出,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已是国际炼油和石化领域的重要窗口,期待未来大会发展为更高水平的中外产业和科技交流的舞台,同时成为国际炼油和石化领域学术、科技、产业“共同体”的推动者,汇聚更深远的前瞻视野、创新技术和全球实践,激发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与紧密合作,共同引领国际创新的智慧与能量,筑造国际合作和共赢发展新的里程碑。
先立后破,炼化行业可从四方面破题
“当前我国炼化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特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炼化行业全面进入由大到强发展的全新阶段,行业生产经营水平站上新起点、全球产业链地位有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在过去的2021年里全行业已经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同时,进入“十四五”以来,炼化行业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重大挑战主要来自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安全和结构优化这三个方面,新能源技术的快速突破,严格紧迫的“双碳”倒逼、振兴发展的强劲需求使我国炼化行业处在能源变革和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
面对世界能源的复杂形势,李寿生会长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破题:
●用新能源技术开发抢占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新优势;
●用炼化一体化新工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创新闯出一条低碳排放的新路子;
●以及用智能技术全面提升传统能源发展的新境界。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先立后破”的原则,稳步提高行业竞争力。
炼化技术创新应聚焦几大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表示,现代能源体系减排降碳的基本路径有:化石能源优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氢能规模化利用以及CO2处理与负碳技术。炼油与化工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有:
●分子炼油:重油加工、油转化、炼油高值化技术将推动炼油可持续发展
●低碳化工:新反应新过程的突破,将带来石油化工的变革
●高端材料:合成材料高性能化发展,高附加值、可降解等属性更加突出
●节能工艺:节能降耗分离材料与工艺的突破,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循环化工:循环利用技术将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CO2技术:将为实现碳中和发挥重要作用
●氨基工业:氨基工业与氢能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炼制、光伏等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关口
●人工智能:将推动炼油和石油化工实现智能制造
为此,要崇尚科学、聚焦问题、交叉融合,最终实现科技创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杨继钢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兴起、终端用能电气化、“双碳”目标和新能源、数字化、新经济对化工新材料新需求的推动下,明确炼油化工转型升级和低碳绿色发展的方向是:炼油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化工扩大供给、提升功能。对技术需求的方向是:短流程炼油技术、全氢工艺技术、原料多元化化工、新思路基本有机、功能化合成材料、控制CO2排放废旧材料回收技术。
全体大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主持。中共舟山市委书记何中伟,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峻等领导出席大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子宗、壳牌集团化工和炼化产品业务副总裁陈琳、荣盛控股集团副总裁林庆富、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青参与了主题为“践行绿色转型 迈向双碳目标”的高端对话会。对话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主持。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炼化绿色低碳转型论坛、氢能产业链论坛,CCUS论坛,以及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论坛等专题活动。
根据我国“双碳”目标的要求,化石燃料向低碳能源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朗,“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将进入行业整合转型升级期,行业发展重点将是加快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在这变革的新阶段,以战略眼光调整和优化资源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进行协同和开放性创新,持续提升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营,从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本届大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舟山市投资促进中心、国际交流和外企委员会、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普凯源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