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最新成立两家新公司。
9月21日,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上汽集团、宁德时代、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将助力构建车电分离完整生态,打造标准化平台,为新能源车主带来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优质出行体验。
9月22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正式揭牌成立。公司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中石化碳科公司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支撑中国石化引领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稳链固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碳产业发展,推动化石能源走向高效、清洁、低碳。
“两桶油”切入电池租赁赛道
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40亿元人民币。公司以动力电池租赁业务为核心,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电池运营管理、大数据服务等,为消费者提供通用便捷的车电分离解决方案,变“买车加油”为“买车身加电”。公司依托各股东方的优势,先期将为上汽集团跨多个品牌,覆盖SUV、轿车、MPV以及商用车等全部品类的换电车型提供车电分离服务。其中,上汽集团飞凡汽车的首款旗舰SUV即将上市,成为换电模式下首款落地车型。
与充电相比,换电具备补能速度快、延长电池寿命、减少电网冲击、提升二手车残值等优势。捷能智电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补能新体验:以租代买,降低初始购车成本;可充可换,补能方式多种多样且更加便捷;车辆保值,免去电池衰减带来的整车估值降低;用升级的用户体验,切实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携手其他三家企业入局,进一步普及换电模式,推动标准统一,加速网点布局,提升用户体验。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构建人-车低碳生活圈;上汽集团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打造电动智能网联“技术底座”,构筑面向未来的体系优势;宁德时代,携电池研发及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加速布局换电新赛道;上海国际汽车城,积极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擎,构建智慧交通新生态。
此外,捷能智电在电力网络端,还可以平衡电网负荷,构建虚拟电厂,有力提升总体效能。对电池制造端,在提升产业规模的同时,它还可以促进电池梯次利用,带来巨大的环保效益。
“两桶油”未来都将积极打造充换电站网络布局。
中国石油将以先期服务出租车、网约车等运营车辆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充换电业务投入,逐步实现所有乘用车全覆盖。按照车站相随、适度超前布局的原则,中国石油在“十四五”末将建设充换电站1000座以上,升级打造“可换电、可充电”的综合能源服务网络,推动换电产业迈入标准化时代。
中国石化依托遍布全国的加油站网络,加速打造综合能源站,推动换电产业迈入标准化时代。据了解,预计2022年底中国石化充换电站数量将突破2000座,“十四五”期间将发展5000座充换电站。
注资25亿!中国石化成立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
9月22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正式揭牌成立。公司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中石化碳科公司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支撑中国石化引领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稳链固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碳产业发展,推动化石能源走向高效、清洁、低碳。
中石化碳科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南化公司、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京工程公司参股,其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占股46%,南化公司占股34%。
中石化碳科公司整合纳入优势资源,将重点开展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运营、项目股权投资等业务,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同时投资一批碳捕集和利用项目、打造一个碳产业数字化平台,力争成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马永生表示,江苏省是中国石化的重要发展基地,中国石化将深化开放合作,将碳科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我们将强化技术攻关,整合中国石化碳产业科研力量、加强创新协作;强化产业布局,加快CCUS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持续提升碳交易规模,深入拓展碳资产运营业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强化资本运作,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引导撬动作用,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上市并达到百亿市值,“十五五”末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
多年来,中国石化持续进行科研攻关,推动我国CCUS产业发展。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未来CCUS将实现38%的化工行业减排,15%的水泥和钢铁行业减排,预计到2050年,CCUS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因此,CCUS已成为多个国家碳中和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石化就开展了CCUS技术研究与示范,持续进行科研攻关,突破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各环节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难题,为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8月,中国石化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十四五”时期,公司将加大建设力度实现CCUS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捕集二氧化碳300万吨/年、二氧化碳利用200万吨/年。
中国石化锚定“双碳”目标,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打造绿色竞争力,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十三五”至今,公司已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近1500万吨。目前,公司已经部署“碳达峰八大行动”和33项具体措施,将继续全力削减碳排放总量、增强绿色能源供给、优化企业能源结构、攻坚绿色低碳技术,力争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