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俄乌战争导致欧盟部分国家重启煤电,很多营销号借此带节奏说“欧盟放弃碳中和啦!”,让很多人对我国的双碳目标是否还会继续实施产生了怀疑。
而在刚刚发布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从碳排放双控、能源革命、健全碳市场、提升碳汇能力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这无疑让那些对我国双碳目标的疑虑不攻自破。我就借着这次二十大的报告,再来分析分析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大家不要在那么容易被带节奏。
一、碳中和符合中国的利益
碳中和最主要的目标是结束人类二百多年的化石能源文明,转而进化为可再生能源文明。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使用转为以可再生电力为主的能源使用。最大的区别就是能源的来源从自然资源变成了产业资源。
就自然资源来说,我国虽然煤多,但缺油少气。而产业资源,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存在了。与可再生电力中最主要的技术和产业如光伏、风电、电动车、电网等相关技术,中国无论从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就是全球独一档的存在。相关产能基本都占全球一半以上,就相当于全球一半的煤油气都在中国一样。
要知道,中国每年贸易顺差也就5000亿美金左右,光买石油就得花掉一半的钱,在碳中和时代,不光不用花这钱了,还会通过输出清洁能源成倍地赚钱回来,换你你搞不搞?
二、碳中和是欧盟能源的唯一出路
最近舆论对碳中和的消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欧盟重启煤电,原因是俄乌战争导致俄国的石油天然气对欧洲的供给大幅降低。然后就有人嘲讽说欧盟不搞碳中和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砸自己脚云云。事实上,关注欧盟碳中和政策的人都知道,欧盟的碳中和目标从来就没有变过,只是短期确实没能源可用,只有有啥用啥,甚至连木柴都用上了。
即使我们不关注碳中和政策,自己用后脑勺想一想,欧盟这次这么惨就是因为能源被别人卡脖子了,而煤炭在欧洲本地也并不富裕,要改用煤炭还不得被别人卡脖子?所以要摆脱这个窘境,避免重蹈这次覆辙,只有走可再生能源这条唯一的路。
事实上,因为俄乌战争,欧洲反而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进程。但因为这个消息不能引爆吃瓜群众的情绪,所以营销号不爱写。结果就是“欧盟放弃碳中和”的标题铺天盖地,“欧盟加速新能源建设”少有见到。
三、别人不搞我们就不搞是什么逻辑
这是一个灵魂拷问,我想问问那些听到欧盟不搞碳中和自己就怀疑人生的人,为什么别人搞我们就要跟着搞?别人不搞我们就会不搞?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段遗传信息?难道我们就一定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这就是我们的大国自信?
中国确实在早期高速发展的时候,对减碳有一定的抵触,但在空气污染成为全民长期关注的话题后,中国就已经变被动为主动了,我国高层已经多次表态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要自己做。
化石能源只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利用能源的一个阶段,它并不能与文明画等号,等人类文明对能源的需求上一个台阶后,它迟早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国的国力在迅速扩大,也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了,还要跟着别人做什么不就是笑话吗?虽然碳中和不是我国先提出来,但我们已然成为了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这意味着今后的路可能不是别人说怎么走我们怎么走,而是我们要提出方案,让别人来跟着我们走。
不光是碳中和,在其它领域,特别是国际议题方面。我觉得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强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掉“别人提出我跟随”的思维惯性,要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有足够的号召力号召全球解决这个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四、碳中和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关于碳中和,很多人脑袋里想的都是“欧盟还搞不搞碳中和?”、“美国还搞不搞碳中和?”、“欧美不搞碳中和的话,我们还搞不搞碳中和?”。感觉碳中和就是一个存粹的国际政治游戏一样,关系好了大家搞一搞,关系不好了大家就一拍而散。全然忘记了碳中和的初衷——解决气候危机。
今年全球各地的极端高温不少人都是有亲身经历的,那种酷热,真的是离了空调恨不得当场爆炸。我们其实已经进入气候危机的时代了。像这种极端高温,以后只会愈演愈烈,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一样,大伙在为谁应该多出力舀水而争来争去,一点也不影响船慢慢地下沉。现在的情况是水可能才刚刚淹到脚脖子,所以大家还有余力讨论谁该多出力,谁该少出力,顺便还打打架。等到水真的淹到颈脖子时,大家恐怕除了拿出吃奶的力气往外舀水以外,再没精力去搞其它事情了。
综上所述,无论从二十大的表态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碳中和都是一定要实现而且一定会实现的,不要再有怀疑,找准碳中和的细分赛道,经济情势不好的时候就苦练内功,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就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你我都会见证那一天的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