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11月16日,第四届塑料循环经济研讨会以视频方式举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致辞。直播刚下线就有单位和参会代表希望尽快看到致辞稿,特编辑如下,希望带给同行启发与思考:
一是塑料循环经济是减少塑料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与途径。塑料自诞生百年来共生产了约83亿吨,有超过60亿吨的废弃塑料被填埋或废弃,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治理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并正在成为共同的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多年来一直在倡议共同治理塑料污染,世界塑料理事会、新成立的“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AEPW)”等国际组织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减少塑料的废弃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塑料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的污染。但是我们也要客观的评价塑料诞生百年来为人类社会和文明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代钢代木、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塑料污染、塑料的海洋污染是由于使用不当、加上随意丢弃造成的,只要恰当的、科学地使用塑料,并加大废弃塑料的循环利用,不久的将来随着不断创新,一定能妥善解决废塑料污染的问题。
二是塑料循环经济分物理循环和化学循环。物理循环利用是废弃塑料资源化梯级再利用的现实路径,很多单位、很多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员都在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和创新废弃塑料物理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方案。瞿金平院士就利用创新的专用设备和加工技术,实现了废弃塑料不用分拣、处理干净以后直接加工、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化学循环资源化再利用是当前国内外高度重视的创新内容,因为化学循环可以实现废弃塑料的高价值化再利用,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也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有的是将废弃塑料用解聚或分解的方法,还原为单体、再次聚合实现化学循环。据我了解:最早的杜邦、近年的亨斯迈都已掌握“甲醇分解技术”将废聚酯(PET)饮料瓶、分解成对苯二甲酸甲酯和乙二醇单体,然后重新合成新的PET树脂,实现了闭环化学循环。也有的是将废弃塑料气化为合成气或者热解为油品、再合成化学品及其聚合物,如巴斯夫正在研发的热裂解工艺,把废塑料热裂解为合成气或油品,用这种原料在德国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再生产各种化学品或聚合物,其品质达到食品级。伊斯曼通过聚酯再生技术实现一系列聚酯塑料废弃物的化学回收,与传统工艺相比可减少20%-30%的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神钢环境利用流化床气化炉,把低纯度、不易循环利用的废旧塑料气化,获得的合成气制取甲醇,该项目计划2023年9月开始运营,这种方法每处理6万吨废塑料,可综合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中石化石科院、航天科工等也都取得了塑料循环利用的阶段性成果。
废弃塑料的化学循环资源化再利用从技术的角度看不是难题,因为化学反应大多都是可逆的:能合成就能分解、能聚合就能解聚。化学家自己聚合反应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定能够通过解聚(或裂解)反应使之分解,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技术上不存在障碍。目前最大的障碍是经济上的,是成本和价格问题,是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再生后的塑料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新塑料的价格,即经济竞争力问题。我认为今天看起来日益严峻的废弃塑料污染问题终会被解决的,可仅仅有技术方案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的推动与支持、经济竞争力以及人们的共识和全球的行动。
三是塑料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与选择。为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和人们的共识,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部分,强调“到2025年,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加大废弃塑料的循环利用量,就减少了化石资源的消耗量,不仅降低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的依赖,而且也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石化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正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石化联合会正在与国际组织和欧美日等国家和区域的石化化工行业组织共同携手、不断创新,推进防止废弃塑料污染的行动,加大废弃塑料资源化循环利用,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和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积极、更重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