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聚氨酯的重要原料,聚氨酯助剂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赋予聚氨酯材料不可或缺的功能和用途。近日,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助剂专业委员会发布“十四五”聚氨酯助剂行业发展思路,提出要以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重点,以提高助剂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促进高端产品“补短板”、关键技术“抢高端”、传统产品“开新路”,以此推动我国由聚氨酯大国向强国迈进。
聚氨酯协会秘书长吕国会介绍,聚氨酯助剂泛指合成聚氨酯主要原料聚合物多元醇、异氰酸酯,以及为满足生产工艺、提高材料性能、增加制品制件功能等添加的原料,例如扩链剂、催化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增塑剂等。“十三五”时期,我国聚氨酯行业关键助剂种类基本完善,但中低档产品较多,高性能产品多以国外公司生产为主。具体来看,我国聚氨酯助剂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弱;生产多为中小型企业,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聚氨酯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难得机遇。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领域将为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吕国会表示,“十四五”期间,聚氨酯助剂行业要发展高端、高性能助剂产品,加快新型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领航企业、一批专业特色突出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聚氨酯助剂行业向环保、标准、高效、高端方向发展,完善聚氨酯原料供应新体系。
吕国会强调,行业首先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保障能力。加大产业创新投入,实现新型聚氨酯助剂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增强聚氨酯助剂基础和应用研究。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保健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引导聚氨酯助剂产业向环保、高效、高端方向发展,提升聚氨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组建行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选择一批重点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展攻关,打造一流水平的基础前沿技术和研发基地,引领和带动行业科技创新。
其次,还要扩大聚氨酯市场应用,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做优聚氨酯终端产品,扩大高附加值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推进特种聚氨酯产品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车用聚氨酯材料、高端聚氨酯涂料及其固化剂、水性聚氨酯材料等产品门类。发展高端聚氨酯材料用发泡剂、匀泡剂、交联剂、用于复合材料的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实现新型聚氨酯扩链剂等技术成果转化,扩大在扩链剂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
“聚氨酯助剂行业要加强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聚氨酯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推进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吕国会指出,目前江苏南京、南通等地已形成聚氨酯助剂产业集群,扩链剂、匀泡剂、组合聚醚等工艺和产品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美思德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湘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奥斯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聚氨酯匀泡剂、扩链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及水性胶黏剂等领域确立了行业引领地位。其中,苏州湘园新材料所属江苏湘园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聚氨酯扩链剂在产业规模、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不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且已经逐步接近先进跨国化企,部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些企业要加强创新引领,打造协同发展的聚氨酯高端产业集群。
吕国会最后提出,聚氨酯助剂行业还要深化绿色生产体系建设,促进清洁循环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技术与可再生资源及过程排放控制技术,加快推广高效催化、溶剂替代、直接转化、微反应等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无毒、无污染、可降解回用的高性能聚氨酯材料,逐步限制和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工艺技术,全面实现生产清洁化,为助力实现我国“双碳”远景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