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成本激增,让锂资源供需矛盾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产业界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方向实现替代。特别是储能行业的产能释放,让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据浙商证券判断,在多家电池企业纷纷入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后,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3年实现产能爆发。而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升温,也吸引到相关材料公司的目光。
1月6日,美联新材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辽宁美彩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就共同推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事项达成了战略合作共识,于当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按照合作协议,各方技术团队共同就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普鲁士蓝(白)的相关性能、规格参数及生产工艺等内容展开合作研发、实验,形成沟通反馈机制,共同提升技术指标以推进鲁士蓝(白)材料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首期合作期限为10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与美联新材“牵手”的同时,七彩化学于1月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终止了与苏州悦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原因在于创始团队核心技术成员之一竞业禁止情况不能满足投资合同约定条款。但此举并不会影响影响公司未来的整体发展以及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规划,公司仍然会围绕普鲁士蓝(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
首期合作期限10年
据了解,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基本上是三种类型,包括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类、聚阴离子型化合物。
普鲁士蓝类(比如Na2Mn[Mn (CN)6] 、NaFe[Fe(CN)6]等)正极是立方体结构,具有原料成本低,但是循环寿命低的特点。代表厂商有宁德时代、容百科技。
聚阴离子体系具有寿命长,结构稳定,但是倍率性能差,能力密度低等特点。代表厂商有江苏众钠能源、鹏辉能源等。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代表厂商有宁德时代、中科海纳、钠创新能源等。
业内人士分析称,上述三种材料各有所长。其中,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成本相对较低,比容量和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优异,未来潜力较大。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就采用普鲁士白,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
而正是基于公司在普鲁士蓝(白)的技术、产能和成本优势,美联新材才考虑深入入局钠离子电池行业。公告显示,2022年9月,公司与七彩化学就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事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该协议已履行完毕。
今年1月4日,美联新材和七彩化学共同投资成立了美彩新材,该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经营范围包含化工产品生产、销售、制造等。据悉,美彩新材持有该公司51%的股权,七彩化学持有其49%的股权。
关于美联新材,全球三聚氯氰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具有普鲁士蓝(白)上游核心原材料氰化钠,关于七彩化学,专业从事高性能有机颜料、溶剂染料及相关中间体,公告称拥有普鲁士蓝(白)产业化技术、成本以及环保处理优势。
在此次四方合作中,刚刚成立的美彩新材也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而参与此次合作的另一位主角——立方新能源科,则在钠离子电池设计、开发、生产等方面已具备一定技术优势。
据悉,合作后,各方技术团队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普鲁士蓝(白)电池级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就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普鲁士蓝(白)的相关性能、规格参数及生产工艺等内容展开合作研发、实验,提升技术指标以推进鲁士蓝(白)材料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对于此次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美联新材和七彩化学均公告称,未来随着各方业务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预计将对美彩新材的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快公司规模化发展,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在即
对于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落地,目前市场上普遍成乐观态度。特别是在锂资源供需失衡、价格飙涨,储能行业需求上升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有望提速。同时,政府层面也越来越重视钠离子电池技术,并将其作为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示范。
华泰证券分析称,钠离子电池可凭借其良好的性价比及更加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快充及低温性能,率先在低速乘用车发展;在储能领域,随着各企业对循环性能的研发突破,钠离子电池后续可实现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部分替代。
综合判断,预计钠离子电池装机量2027年有望达到335GWh,钠电池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676亿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2027年对应市场空间分别达377、172、123亿元。
具体到当下,在电芯企业、材料企业的共同入局下,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度正处于快速推进中,2023年预计将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