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故概述
时间:2024年6月25日10时20分;地点:天津南港工业区,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事件:双氧水氧化塔装置发生火灾事故。
02 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7人受伤,其中6人轻微伤,1人伤情较重,正在积极救治;1人失联。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正在调查中。
03 事故处理与救援
响应部门:应急、消防、公安、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迅速赶赴现场处置;救援情况:截至2024年6月25日14时,已有30余辆消防救援车参与紧急扑救,火势得到初步控制;搜救工作:事故现场尚有1人失联,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搜救。
04 事故原因
目前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初步分析可能与双氧水氧化塔装置的操作不当、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等有关。
05 后续处理
目前,事故现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受伤人员已得到妥善救治。涉事企业正在全力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工作,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事故调查报告将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06 双氧水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1)非稳定性:双氧水具有较高的活性,容易不稳定。受热、接触金属或有机物质等都会引发其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热。这种非稳定性增加了双氧水的危险性,容易导致爆炸。例如,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极易发生爆炸。(2)氧气的危险性:双氧水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氧气,增加了火灾和爆炸的风险。氧气本身就是助燃气体,在有可燃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一旦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就会迅速燃烧和爆炸。(3)腐蚀性: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它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等人体组织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化学灼伤。(4)毒性:高浓度的双氧水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引起呼吸困难、中毒甚至致命。(5)工艺风险:在蒽醌法双氧水生产过程中,工作液的加氢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而氢化液的氧化反应以及双氧水的萃取又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每循环一次就要经历一个由碱性体系到酸性体系的转变。如果氧化液呈碱性,双氧水会发生分解而酿成事故。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在不含金属离子等杂质的环境下进行。(6)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双氧水行业普遍对安全风险重视不够。许多工作人员对双氧水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7)设计与管理不足:许多企业在双氧水生产装置的设计、自动化控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后续生产埋下了许多隐患。
07 双氧水生产中的防范措施
1. 设计与设备选择
(1)安全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因素,合理规划设备结构和管理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2)设备选择:选择阻爆型设备,如隔爆型电气设备和防爆照明设备,提高生产区域的安全性。制备双氧水的反应釜、蒸汽发生器和冷却器等设备,应确保具备防火、防爆等性质。
2. 储存与运输
(1)储存安全:选择密封、防腐蚀、耐高温的容器。放置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可燃物。(2)运输安全:采取专业的运输工具和设备,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和事故。
3.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应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防护面具、乳胶手套等,有效防止双氧水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腐蚀和刺激。
4. 生产过程控制
(1)温度和压力控制:严格控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防止氧气含量过高和产生过热现象。(2)操作人员选择:选择适合的人员从事双氧水生产过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5. 废液处理与环保
废液处理:采取环保措施处理双氧水废液,避免污染环境。废液应经过中和处理,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 周期检查与维护
周期检查:定期对双氧水生产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发现异常时,需立即停止生产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7. 培训与教育
培训教育:为从事双氧水生产和使用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双氧水的危险性和防范措施,并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
8. 防火与防爆措施
(1)防火防爆结构:仓库和生产区域应设计成防火防爆的结构,采用阻燃材料进行装修,设置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和供氧平衡。(2)气体检测:使用氧气检测仪等设备,监测空气中氧气浓度,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08 结语
双氧水氧化塔装置火灾事故是化工行业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发生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化工行业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可控。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规,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