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第一家有机磷杀虫剂厂成立,开始有机磷农药生产,到目前中国农药产量与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最大的原药生产基地和拥有全球近70%的农药原药产能。在悠长的岁月中,中国农药工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稳步增强,更好地发挥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产品结构调整,环境友好型制剂渐成主导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仅24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药才开始得以发展。1950年能够生产六六六,1957年成立了第一家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厂—天津农药厂,开始了有机磷农药的生产。
这一时期的农药工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品种较少且以高毒农药为主,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很多农药品种需要依赖进口。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药产量才初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年年成灾的蝗虫、粘虫、螟虫等害虫得到有效控制。
1983年以前,我国杀虫剂产品以有机氯为主,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产量占杀虫剂产量的60%~70%。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毒农药品种产量占杀虫剂总产量的比例由70%下降到了20%以下。1983年停产有机氯农药,2007年停产停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成为我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的两大里程碑。
“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支持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和产业化进度。国内杀虫剂产品不断优化,一批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杀虫剂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占有率超过97%;效果更好、残留更低的杀菌剂品种市场覆盖面超过70%;有机磷类、磺酰脲等除草剂产量占比达到70%以上。
目前,我国农药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已从改革开放初期杀虫剂占70%,调整到杀虫、杀菌和除草三大类农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1.2%、8.8%和60%,基本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农药创制,从“零”的突破到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常用的农药品种中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品种,且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比例依然在70%左右,农药工业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国家支持成立了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新农药创制被列为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杀菌剂氟吗啉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实现了农药创制“零”的突破。“九五”期间,我国农药创制工作步入正式轨道。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如江苏扬农股份公司、四川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化公司等也积极投身于农药创制行列,我国农药科研正在形成新的农药创制体系。
几十年来,我国农药行业创制了氟吗啉、毒氟磷、苯唑氟草酮等50多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新品种。2023年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取得登记的农药创制品种共计32个,创造价值超过5亿元。
行业结构调整,产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1998年国务院39号 发布以后,中国农药市场完全放开,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转变,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2015年,我国农药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仅36家,浙江新安化工以销售额38.05亿元位列榜首。全国2000家农药企业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多达1800家。前10家农药企业销售收入占规上企业的比例约9.2%,前20位约占14.8%。
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国内规模以上农药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15年共有21家农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2016年,兼并重组的农药企业有27家。中国化工集团先后兼并了以色列马克西姆、瑞士先正达公司,成为全球三大农化巨头之一。江苏利民股份收购河北威远生化、齐鲁制药收购安徽华星,农药企业在兼并重组中衍生出超大型企业集团。
2023年,我国农药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达72家,50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有12家,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安道麦以300.41亿元稳居销售额首位。我国农药行业百亿元以上规模企业已达4家。2022年全球农药销售额20强公司中,中国企业占据12席位,彰显了中国农药工业的大国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