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占全国碳排放40%以上的超2000家发电企业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走进该市场。首日碳排放配额价为48元/吨,首笔交易成功的全国碳交易价格为52.78元/吨。
据悉,碳排放配额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和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通过全国交易系统进行。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预分配额已完成下发,涉及超2000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最终核定配额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均超过40亿吨。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开市,中国的碳交易体系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交易体量和活跃度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专家建议,在新阶段中全国碳市场应优化价格交易机制,吸取国际碳市场经验,多措提升市场交易质效,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为碳市场的活跃有效运行、碳金融的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从试点到全国,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为全国碳市场建设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2017年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得到明确。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如何保证平稳过渡接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在充分借鉴试点碳市场经验基础上,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工作重点将转向确保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
在发电行业突破后,全国碳市场如何进一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委托相关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安永亚太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主管、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认为,全国碳市场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后,接下来可以对个人、非控排企业参与碳市场的制度进行安排,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为碳市场的活跃运行、碳金融的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首日交易受瞩目,配额供需影响价格高低
据了解,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也正因此,全国碳市场开市的首日配额价格备受行业人士关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碳价衡量的是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付费,把碳排放的社会成本转为使用者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主体来节能减排,推动石化能源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转换。
“碳价信号越显著,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就越强,就越能激发企业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的愿望。”芮萌说。
怎样确定碳价的高低?赵英民表示,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李菁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碳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碳价的高低会向市场参与方传递信号,从而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平均碳价远低于欧盟碳市场在6月份的55欧元价格,可以预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体量碳交易市场,碳价会有较大上升空间。
不过,李菁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碳价都不利于碳市场发挥节能减排作用。
赵英民表示,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因此出现碳价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他认为,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赵英民建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因此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高低是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数据是交易基础,多措提升市场交易质效
多位业内人士向人民网财经表示,中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仍相对较弱,但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落地、覆盖范围的增加,交易体量和活跃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但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交易的基础,只有严控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多措提升市场交易质效,才能反映碳市场的真实减排情况,确保碳市场交易的公允性和公开性受到市场认可。
全国碳市场如何保证排放数据准确和良性运营?李菁建议,需要对底层碳排放数据进行严格的核算、盘查和登记。未来可在碳排放交易的数据核算、登记、交易、结算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
对于全国碳市交易质效的提升,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从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指导监督,主要是对市场各参与主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开展业务进行指导监督;二是能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市场参与主体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三是联合监管,生态环境部将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对碳市场运行各个环节的联合监管;四是立法保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以更高层次的立法保障碳市场各项制度有效实施。
提升全国碳市的交易质效,也要向国际先进碳市场借鉴经验。东吴证券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周报指出,对标欧盟碳市场来看,我国碳市场发展发现与其相似,目前已具备总量控制和市场调控机制的雏形,但当前国内碳价远低于海外,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实,预计我国碳排放总量递减速度超过海外,总量收紧驱动碳配额价格长期上行。
“国际碳市场不仅局限于现货交易,碳期货市场体量也相当可观。未来可在保证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恰当地引入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创新,盘活碳市场。”李菁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