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既要实现双碳目标,又要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到地方与行业、小到单个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减碳方案。其中,不乏一些蜂拥而上、过犹不及的做法。在金涌看来,减碳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包括对政策、经济、管理等全方位考量,“传统高碳发展路线必须遏制,但超出目前发展阶段、不切合实际的行动同样不可取。”
“从现在起到实现碳中和,时间跨度为40年。这要求我们把转型路线图排到未来40年计划之内,既要做好长远、全面谋划,也要认识到该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金涌表示,按照目标设定,我国人均GDP预计从目前的1万美元增至2050年的4万美元左右,经济快速增长难免伴随着排放压力。“减排绝不是不要发展,既要实现双碳目标,又要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
为实现减碳与发展并行,降低能耗是关键。“每创造1万元GDP,我们消耗多少能源?上世纪70年代,该数字高达17吨标煤,目前已降至约0.5吨标煤,很明显,我国作了大量工作。”金涌坦言,同期主流发达国家的万元GDP能耗一般维持在0.1~0.2万吨标煤,相比之下,我国万元GDP能耗依然偏高。“同一项传统工业生产活动,我国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相差约10%~30%,整体能耗水平却落后了2~3倍,根本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低端产业要发展为高质量智能制造业,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将人均GDP翻两番。”
金涌举例说,目前,我国钢铁、水泥产量分别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和六成,此类初级产品大量存在。“我们正在由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未来三四十年发展还需要这么多钢铁和水泥吗?高能耗、低产值项目应有序退出,改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拉动发展。但同时,产业替代有缓冲期、先进技术有成熟期,不是立刻‘一刀切’,必须考虑到经济可承受力的问题。”
从“化石燃料”走向“化石材料”是出路所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出路何在?“我们吃的是碳水化合物、用的是碳氢化合物,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碳元素,而化石能源恰恰含有丰富的碳。”金涌表示,由于长期被作为燃料使用,煤、油、气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尽可能把碳“留”在产品中不外排,即可化解高碳问题。
怎么“留住碳”?金涌提出,应把“化石燃料”变为“化石材料”,用于生产化工等高端产品。以石油化工标志性产品乙烯为例,我国原油加工量约6亿-7亿吨/年,其中乙烯产量为3000多万吨,仅5%左右的原油变为乙烯,尚有千万吨依赖进口。“该比例若能提高,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排放量、提高附加值。按照传统炼油技术,每炼1吨原油,汽柴油等油品占比80%,使用燃烧即大量排碳;仅20%的产品为石脑油,进一步加工三烯三苯,用于生产塑料、橡胶、纤维等必需品。若能将炼油产品比例倒过来,80%的原油做成材料,那么就能实现石油高附加值利用,并且大大减少排放。”
被视为排放“最大元凶”的煤炭,问题同样出在利用方式上。“煤炭一烧就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如果不烧煤,用它做什么?”金涌认为,“按照现行技术路线,煤化工仍属于高碳产业,例如煤制烯烃、煤制氢的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到17.4吨、11.3吨,因此现行煤化工并不是煤炭利用的最好选择。既要把煤从燃料变为材料,还要做到少排二氧化碳,才是真正理想出路。”
为此,既需要颠覆性技术,也要重视已有利用方式的更新。金涌举例说,在褐煤中,每个碳原子伴有0.8个氢分子,后者是宝贵的化学元素。“如果能在烧之前把碳、氢分开,也就是实现煤的分质利用,把其中的碳变成半焦进而生产化工品,剩余的氢拿出来利用,煤的利用率提升了,经济价值也有提高。氢、半焦都是还原剂,为进一步加工利用二氧化碳提供了可能性。”
原生资源高效加工转化、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方面提升空间大
在金涌看来,实现碳中和还需重视循环经济,达到“节流”与“开源”并重。
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少产多”,即物尽其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获得更多、更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能量不可循环,但材料可以再利用,本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金涌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予循环经济新的要求。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6%左右,这是反映经济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约20%的目标。“按可比口径计算,我国资源产出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结构性原因,我国仍处于大量消耗资源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而发达国家已迈过这个时期。二是技术性原因,我国在原生资源高效加工转化、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金涌称。
金涌建议,除了重视技术原始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还需加强资源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估,提升统计数据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并以此作为督促和引导各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指示器”和“风向标”。由于物质资源社会代谢过程的复杂性,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统计部门和不同行业、领域相关主体付出更多努力。
“为减少能源消耗,联合国环境署早已提出全民参与理念。比如,洗完衣服不甩干,而是自然晾干,每人每天可少排碳2.3千克;每少用1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2.1千克碳排放;每节约1立方米的水,可减少约0.2千克碳排放。”金涌表示,低碳环保离不开全民参与,很多生活细节的改变均有助于二氧化碳减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