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地球或者一个国家,其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总量是可以计算的。如果一个国家范围内产生的碳排放量等于或者低于吸收量,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实现了碳中和。但到了一个省市、行业以及到每一个企业层面,是否实现了碳中和就不那么容易核算了。
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外还没有比较有权威性的企业碳中和判定标准,更在于即便是有标准,其企业碳排放范围的界定和核算基数也很难确定。在碳中和的路上,企业一定是实施碳中和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企业碳中和的界定和合作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有政府能够早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鼓励企业实施碳中和,并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实施碳中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企业在国家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十九、为什么要统一企业碳中和的标准?
前面我们在第一节讲过“碳中和”“净零排放”“气候中性”是三个外延不同的概念。欧盟强调的是气候中性,我们很多跨国企业讲的是净零排放,而我们现在主要是碳中和。
例如,在我国宣布碳中和目标之后,以央企为主的大多数企业都纷纷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个别企业已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下表是三个企业发布的碳中和目标的对照。可以看出他们对目标的表述以及措施的表述都是不一样的。如蚂蚁金服的碳中和目标中提到了“运营层面碳中和”和“净零排放”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称作碳中和,但蚂蚁金服并未解释两者的区别。很显然,对于企业自发实施的碳中和,在缺乏统一判定标准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得到公众的认可。要规范企业的碳中和行为,就要有一套对企业碳中和进行评价的统一标准。
五十、市面上有哪些企业碳中和的标准?
已经发布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公开发布的标准仅有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一个叫PAS2060的公众规范。该标准由BSI协同英国能源及气候变化部、马克斯思班塞 (Marks & Spencer)、欧洲之星 (Eurostar)、合作集团 (Co-operative Group)等知名机构共同开发,于2010年发布。PAS2060算是目前已发布的最有公信力的标准,也是当前企业实施碳中和的主要参考。
国际标准组织正在开发的企业碳中和标准。最受瞩目的要算由国际标准组织发起的标准“碳中和及相关声明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要求与原则”(ISO14068),该标准旨在对碳中和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当前标准的制定还处于早期阶段,计划于2023年发布,但从早期工作组的讨论结果来看,各国专家在标准的范围(是否只包括组织,还是包括组织、产品和服务)、核心术语的定义(如碳中和、净零排放)、减排量要求(如衡量组织在进行抵消前是否已尽力减排)、碳中和信息交流(如何减少误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仍需进一步讨论解决。所以ISO14068能否在2023年顺利发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他组织正在开发的企业碳中和标准。私营企业NATURAL CAPITAL PARTNERS早在2002年就开发了一个企业碳中和实施指南“Carbon Neutral Protocol”。由CDP等机构发起的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也正在起草一份名为“Net-zero目标”的标准。
国内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一些标准组织也正在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如通威集团与中国试验与材料标准平台合作开发的光伏行业碳中和标准。
五十一、企业碳中和标准的基本框架
狭义边界定义。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碳排放分为范围一(scope1)排放、范围二(scope2)排放和范围三(scope3)排放三种类型,区别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仅仅宣布将在某某年实现碳中和而不附带排放类型说明,那么这个碳中和目标就存在一定的歧义。由于范围三的排放涉及太多外部数据,管理起来难度巨大,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企业在核算碳排放时并不会核算范围三的排放,但一些拥有多年碳管理经验的企业也会将范围三排放纳入到管理范围以内。
特殊的边界: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范围的排放,即产品的碳足迹。这是一个异常庞杂的工作,但并不是不能做到。例如,巴斯夫曾宣布自己的主要产品的碳排放足迹:上至原料开采,下至终端的实物产品乃至回收处理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所以,企业在制定碳中和目标时,首先要确定碳中和覆盖的边界,是范围一排放、还是范围一+二排放、还是范围一、二、三的排放,亦或者是供应链和产品的碳排放。
提出碳减排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方式无外两种:自身的减排和通过购买环境权益来实现碳中和。两者加在一起就是碳中和的总目标。对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是符合碳中和的标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标准做出过明确的解释,大多都是定性的描述。为了实现企业碳中和的总体目标,通常自身减排部分需要其它分项指标的支持,如能效提升比例,新能源使用比例等。企业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可以参考SBTi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让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更加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企业除了必须提出一定的减排目标并达成外,更需要定期地检查及更新减排目标。
碳抵消:购买环境权益来抵消剩余部分排放。这部分争议也很大,下一节专题论述。
外部沟通:企业碳中和,一方面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只做给自己的利益相关方看的。所以要按照标准要求,按照一定的披露频率和披露方式,向外界披露诸如碳中和范围,碳核算规则、碳目标的达成,抵消方案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