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5天,在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员工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提供给北京冬奥会的生物可降解餐具。到开幕前夕,丰原生物将总计为北京冬奥会生产3000万件(套)可降解餐具。
全部使用可降解餐具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打造“无塑”冬奥的一道缩影。2020年12月24日,《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发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全面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在北京冬奥组委管理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签约酒店、服务场所/流线以及相关业务领域、办赛环节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加快推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在北京冬奥会场景应用。
北京冬奥组委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引进优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作为北京冬奥会低碳环保工作的有效手段。2020年11月9日,北京冬奥组委与丰原生物签约,将其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丰原生物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生物可降解餐具和相关支持服务,包括一次性餐具和注塑类餐具,如一次性刀、叉、勺、餐盒,以及注塑类托盘、筷子、吸管等29种产品。
这种生物可降解餐具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原料生产。聚乳酸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新材料代表,是目前性价比较高的生物可降解环保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石油基材料相比,每吨聚乳酸可减排约3吨二氧化碳。这是因为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经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相比于普通塑料采用焚烧处理,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聚乳酸从原材料到聚合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是通用塑料聚乙烯的1/3左右。
仪征化纤生产的PBAT生物可降解塑料
丰原生物董事长李荣杰介绍说:“我们生产的聚乳酸是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玉米、木薯等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材料制成的。目前,10万吨/年聚乳酸和2万吨/年聚乳酸制品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可降解餐具的充足供应。”
北京冬奥会还用上了中国石化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2021年9月,中国石化所属北京石油向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张山营镇捐赠10万只可降解塑料袋,主要用于赛事场馆服务和市民生活所需。这批可降解塑料袋是由中石化易捷北京分公司监制,以仪征化纤生产的PBAT生物可降解塑料为原材料委托生产制作而成。相比常见的可降解塑料袋,该塑料袋更加耐用,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在堆肥条件下能够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减少塑料污染。
在北京冬奥会的制服装备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同样贯彻着可持续发展理念。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了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安踏公司组建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在面料、结构、工艺等方面不断研发。2021年10月2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在北京正式发布。冬奥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装、鞋品、配件三类。其中,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
可降解材料还应用到了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北京冬奥列车上。北京冬奥列车于1月6日正式在京张高铁上线运行,部分列车使用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奥运版复兴号的内装全部采用了环保可降解材料,可降解率能够达到50%以上,可回收率达到了75%以上。此外,奥运版复兴号全车采用轻量化设计,与上一代车型相比整列车的重量减轻了20吨左右,综合能耗也降低10%以上。
近年来举办的多届奥运会都使用了可降解材料。2008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就广泛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在集中用餐地点部分使用生物降解塑料餐具,在一次性用餐场所全部使用生物降解餐具,所有垃圾袋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伦敦奥组委提出成为第一届承诺零废物填埋区的奥运会,废弃物处理最优的方法是使用生物塑料包装。包装采用生物基塑料改性纤维素以及共同混纺聚酯和淀粉构成,使用完的食品和饮料包装废料进行回收或堆肥处理。2016年里约奥运会也使用了可降解塑料餐具,以植物淀粉等可再生材料制造的可降解生物塑料餐具能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满足卫生要求。不久前闭幕的东京奥运会上也应用了大量的塑料回收再生产品,如领奖台采用可再生塑料制成,颁奖仪式司仪服装布料来自回收纤维,放奖牌和颁奖花束的托盘由可回收热塑性聚合物制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