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化工园区 园区动态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跨越“叁”海,奔赴未来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跨越“叁”海,奔赴未来
  发布日期:2023-08-09

1. 经济脉搏更强劲

三年来,滨开区锚定“三区”建设目标,以“先行者”姿态不断攀高向新,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各项荣誉认定接连落地,开发区发展实力不断攀升。

2022年,滨开区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双破千亿元,成功迈入“千亿园区”行列。三年累计对上资金争取近5亿元,在全区板块中遥遥领先。


滨开区1.jpg


滨开区2.jpg


滨开区3.jpg


滨开区4.jpg

2021年度滨开区在省级开发区高质量评价中排名第24位,较上年度跃升25位,创历史最佳成绩,并连续5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成功创建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和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双称号”,入选江苏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园区、江苏省一体化示范园区。目前正积极争创江苏省绿色工业园区、江苏省示范物流园区、江苏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常州市智能制造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2020-2022年,滨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52亿元增至25.46亿元,年均增长17.25%。其中:税收收入从16.54亿元增至22.95亿元,年均增长17.78%;税收收入占比从89.34%提高至90.15%,收入质量持续攀升。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延续稳增态势,提前一个月实现“收入过半”。

为进一步让市场主体既能“活得下来”又能“活跃起来”,滨开区不折不扣执行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确保落到实处,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2020-2023年上半年,累计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9.34亿元,总量位列全区第一。

2. 产业格局更清晰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产业的不断更新是加速区域“血液循环”的内生动力。三年来,滨开区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名片不断擦亮,产业能级全面提升。

聚焦化工园区转型


滨开区5.jpg


在全省率先编制《滨江新材料产业园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企业综合评价办法,涵盖5大类21项指标;与33家企业签订转型升级协议,“一企一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园区亩均税收从2019年底的10.87万元/亩跃升至2022年底的36.7万元/亩。

聚焦绿色港区转型

录安洲码头散货堆场气膜大棚项目建成投运,成为长江流域首家使用气膜技术实现散货堆场全封闭的码头,录安洲码头获得动力电池产品集装箱作业资质,助力常州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加速出海。新增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家;省级三星级绿色港口2家、四星级1家;市级示范物流企业4家;市级保障供应链畅通创新应用示范企业1家,市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企业1家。

围绕“NEXT”产业格局,继续大力推进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培优做强“东方碳谷”“创新药谷”特色产业。

“东方碳谷”影响力日臻凸显

建成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2个重大创新平台,其中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常州市首家),目前正全力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创成国家火炬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区唯一)、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区唯一)、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全区首家)。

园区集聚新创碳谷集团有限公司、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常州启赋安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企业54家。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44.3亿元,占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30%以上,入库税收2.05亿元。

融信复材、三强复材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评“全国创新创业50强”。

“创新药谷”竞争力更加强劲

全力打造合全药业区域性新药研发及生产功能性总部,积极推动一批本地医药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创新链水平,形成创新药集聚产业规模。合全药业获批全省首个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改革试点企业,2022年,合全药业总投资5亿美元的高端创新药生产及研发功能性基地项目和总投资10亿美元的抗体偶联CDMO项目签约落地,企业当年开票销售达165亿元。

吉恩药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园区4家企业入选省级;2家企业入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2家企业上市报会,3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验收,“创新药谷”产业名片不断擦亮。

3. 民生福祉更殷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滨开区以“办好民生实事 擦亮幸福底色”为干事动力和奋斗追求,积极推进资源要素盘活、人居环境提升、配套功能优化,聚焦教育医疗增量提质、老旧小区及人才公寓改造提升、园区交通出行畅通等辖区群众、园区企业员工的关心事、关注点,书写出一幅满载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画卷。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滨开区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实施“碧水蓝天”生态工程,有力保障周边群众生活宜居指数,依托沿江一公里生态复绿后的3300亩土地资源,从水、景、文、人多元着手,相继建成长江大保护展示馆、自然资源生态林、“渡江一号”复刻木船、长江俚语文化带等多个沿江特色节点,为“滨江新画卷,常州北外滩”不断焕发底蕴,增添亮色。

深挖区域禀赋,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入手,全面赋能文旅发展,在新龙生态林、长江常州段野趣自然景观等功能基础上,结合音乐节、户外露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功能带动区域生态引力不断提升,打造春江花月夜、魏村一桌菜擦亮传统文化、农业旅游“金名片”。三年来,以生态小品、社区公园为载体的生态明珠逐渐点亮辖区版图,民俗公园、德胜小岛、省庄河湿地公园、沿江十里生态廊道相映成趣,在新华、青城等美丽乡村亮色勾勒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大蓝图徐徐擘画。

三年来,滨开区全面挖掘、全力攻坚闲置资源,累计完成工业用地提质增效项目108个,土地增效面积6321.4亩,其中重点地块增效面积950.12亩,有力推动传统工业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园区企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倾力打造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乐土。

搭建改革创新“策源地”

发布《滨开区经济发展服务手册》《滨开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奖励办法》,推动政策扶持从“后补助”转向“前激励”,有效凝结“一对一精准服务企业,一企一策进企指导”的主动服务氛围和靶向服务成效。

给出营商环境“最优解”

擦亮“在益企”“创智推进”等服务品牌,围绕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产形成全链条服务运作机制,通过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搭建园区HR俱乐部平台,组织专场校企招聘会等举措,有效保障发展动能续航力。

全面建成总建筑面积48万㎡百馨西苑五期安置房,为2600户拆迁未安置户提供了安居之所。

秋白书苑魏民馆、楠木厅春江书院、新港幼儿园、魏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大楼建成投用,全力推进百馨西苑六期及安家苑四期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安家幼儿园、魏村小学、中学改扩建工程。滨江幼儿园预计今年8月底建成,春江医院发热门诊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三年累计新(改)建人才公寓2799余套,国际人才交流中心210套人才公寓顺利交付使用,与百汇公寓获评市三星级人才公寓,推进比亚迪倒班楼6300套加快建设中。持续推进春江医院南侧地块“酒店+商业综合体”项目,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人才最大支持,全力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及各类人才后顾之忧,保障心无旁骛做主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4. 生态底色更靓丽

作为全市唯一的临江版块,滨开区坐拥长江常州段25.8公里黄金岸线资源,这里也是江苏境内的沿江八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

这里曾经散布着码头、“散乱污”企业,规模化养殖场,沿江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到长江生态环境安全。2019年5月,常州高新区长江大保护指挥部在滨开区挂牌成立,举全市之力破解“化工围江”无序发展问题。三年来,滨开区始终坚持把长江大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新路径,谱写出了“工业锈带”华丽转身“生态秀带”的蝶变奇迹。

围绕“破解化工围江、打造常州样板”目标,滨开区系统推进“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已累计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5家,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清零”,有效削减废水排放量502.6万吨/年、能耗折合标煤18.98万吨/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460.4吨/年。

“常州市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切实筑牢长江生态绿色基底”入选“2023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峰会”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案例。

以沿江一公里为纵深,按照“应拆尽拆、应绿尽绿”的原则,滨开区高标准编制沿江生态恢复工程设计方案,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生态复绿和景观湿地系统,推动沿江化工企业腾退地块连片复绿,累计新增复绿超3300亩,利用工业遗址建成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法治宣传教育馆,建设敞开式省庄河生态廊道,形成滨江十里绿廊。

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化宣传示范点”,创成毗陵潮省级水利风景区,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居全省第一。

编制并实施《滨江新材料产业园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按照行业前景、企业能力、安全环保评价等5个维度21项指标对园区企业进行科学评价、分类管理。滨开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成为全省首批认定的14家化工园区之一。滨开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做好“无效供给、低端产能”减法,做优“高端产业、绿色转型”加法,明确“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重点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2年,滨开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73.3亿元,同比增长26.8%,新医药产业产值达175.2亿元,同比增长152.1%。

5. 招商引资更优质

招商引资是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三年来,滨开区发力精准招商、招大引强,立足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之都建设契机,紧盯风口产业,瞄准目标企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效,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至2023年6月,滨开区累计实际到账外资超6.2亿美元,“稳”字托底,屡创新高。从2021年疫情期间的“屏对屏”线上招商,到2023年“走出去”(滨开区经贸代表团出访比利时、德国、瑞士)“请进来”(全球CEO来常),全力助推外资到账。

其中,2021年实际到账外资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同比增长73.8%,为“十四五”开局打响第一炮“开门红;2022年,实际到账外资占高新区的31.4%,全年实现协议注册外资超9亿美元,均创滨开区历史最高!

2021年至2023年6月,成功引进81个国内外优质项目,累计招引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的重大项目17个。其中,2022年招引百亿项目3个,占全市比重3/5,全区3/4,创滨开区百亿项目招引历史新高!自2012年起持续跟踪服务的合全药业,2022年成功落地15亿美元合全四期、五期创新药CRDMO项目。同年,合全药业成为高新区首家年纳税额破10亿元企业。

近年来,滨开区通过“总部+研发+生产”三合一创新总部经济招商模式,打造总部型项目集聚高地。

截至目前,滨开区成功培育意特麦琪、瓦卢瑞克、华润化学三个省级跨国公司总部,雷勃电气、百尔罗赫获批省级功能性机构,滨开区累计完成江苏省跨国公司总部认定企业数占全市比重达1/5。

其中,2021年意特麦琪投资(江苏)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当年常州市唯一一家获评的企业。

2022年度,招引总投资2亿欧元的世界500强圣戈班中国区总部项目,是常州市首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项目。

目前,滨开区有中瑞国际产业园、滨江国际企业港、智能装备企业港、碳纤维科创港二期等重点产业载体,先后吸引莱尼线缆、日本SMC、德国罗森伯格、德国科泰思、瑞士美德乐、韩国现代等一大批高端优质企业入驻。此外,还有中瑞产业园二期、创智港、新材料科创中心在建、拟建专题园区3个,陆续投运载体面积超500亩,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入驻。

中瑞 (常州) 国际产业创新园于2021年成功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目前已呈现出项目落地集聚性强,项目信息数量多、质量高等特点,园区累计吸引美德乐、碎得、贺尔碧格等一批瑞士知名企业,以及来自德语区的罗森伯格、莱尼等25个国际领军企业入驻,实现一期16栋单层厂房全部满租,累计总投资超7亿美金,达产后总销售额约70亿人民币,国际产业合作和产业聚集初具规模。

滨江国际企业港、智能装备企业港分别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

6. 项目推进更高效

项目兴则滨江兴,滨江好则项目好。三年来,滨开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重点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三年来,滨开区强势推进133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904亿元,包括10个省重点项目和39个市重点项目,其中100亿项目2个,5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项目19个,全年新建项目开工率、在建项目竣工率、固定资产投产完成率均实现“3个100%”目标。

面对项目推进中的“时”与“势”,始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紧扣建强“班子”、夯实“根子”、搭好“台子”的组织基础建设,对标惠山经济开发区先进经验做法,创新运用“征供一体化”“拿地即开工”等项目推进新模式,扭住发展不放松、大抓项目不动摇,让滨开区重大项目建设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

三年来,累计完成工业项目土地出让4336.2亩,助力27个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初,滨开区深入贯彻落实常州高新区“四个一万亩”建设目标要求,制定“当前推动、近期储备、中远期谋划”相结合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万亩产业园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区域内约13000亩可利用土地按“733”比例分期分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规划引领滨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重点产业项目“招推服一体化”专班为抓手,强化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套班子”推进服务机制,完善优化“保姆式”专班化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签约项目扫清开工障碍、在建项目建设速度不减、竣工项目要素保障跟上。三年来,共计有84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其中52个项目已全面投产达效,共有33个重点项目顺利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完成总数位居全区首位。

7. 护安智治更亮眼

三年来,滨开区坚持小切口求突破、抓关键出成效、数智治探新路,以VOCs高效治理及“盛瑞工作法”深度帮扶为主线,瞄准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本质安全靶心,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新材料产业园生产安全保持“零事故”。

以打造“清·新365”环保品牌为抓手,聚焦“VOCs整治”攻坚突破,重点突出整治提升“全流程”和“精细化”,累计VOCs削减量达392.829吨,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摸索总结行业领先的“五保一全”有机废气管理体系,得到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创新探索“总量替代指标池”建设,制定滨开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办法并实施削减量全域统收统管,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更好服务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绿色发展。

滨开区化工产业管理局被授予2022年度“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月,时任国务委员王勇莅临滨开区调研安全生产工作,并给予高度认可,鼓励推广经验做法带动区域企业整体进步。

滨开区积极响应,以盛瑞公司安全管理运营实践为基础,总结提炼学习导则及实施手册,全面推出“盛瑞工作法”安全品牌,实现园区企业安全帮扶指导两轮全覆盖,提出帮扶建议意见5067条,成功培育15家“盛瑞工作法”标杆示范企业,系统总结推广15条安全生产典型经验做法。开展安全总监履职调研工作,全力营造政企携手“防风险、保安全”的良好氛围,致力构建区域安全命运共同体。

自2020年首次入选全省化工园区名录以来,经过三年不懈努力,2023年,滨开区经复核再登全省化工园区名录,园区安全风险等级保持较低风险(D级)水平,滨开区管委会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优秀集体”。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绿色化和安全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和塑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积累,滨开区已建成集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指挥中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治理插上数字之翼。逐步构建了环保、安全、应急、封闭、能源等五大主场景、融合多项业务个性场景的“5+N”智慧监管平台,打造“水、气、土”环境全要素数据库,围绕化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和全流程自动化建设应用,持续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特殊作业审查和隐患排查数字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提高区域本质安全水平。

2022年12月,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一举摘得全国“智慧化工园区”“绿色化工园区”双称号。

(未完待续)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