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从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日前,该高新区推出的“蟠龙英才计划”薪酬补贴政策已正式兑付,有108家企业,1000多名人才,成为首批“受益者”,补贴总金额近800万元。
让发展创新“不停歇”
江阴高新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通过多年持续努力,已在特钢及金属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批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应用在国内外重点工程,打响了“江阴智造”品牌。
今年初,江阴高新区成功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试点,通过编制实施方案、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宣介科技金融产品,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各项工作任务扎实落地,促进产业、科技、金融相互赋能,形成“产业为基、科技为魂、金融为翅”的江阴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工作格局。
然而,去年来,江阴高新区由于受疫情、效益和城市能级等影响,一些企业在引才、留才、创新能力方面仍面临不同的难题。
用江阴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目前,江阴高新区引进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成效还不显著,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在培育方面还有极大提升空间。同时,由于薪酬竞争、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原因,导致现有人才流失率高。”
“用工难”问题如何破解
今年以来,“用工难”问题是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痛点”。特别是江阴“5.03”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一场艰难考验。
据了解,该区不少企业选择创造机遇、招揽人才、转型发展摆脱困境。但也有些企业在疫情考验中按下了“暂停键”,遇到了人才流失、经营维艰等困难。
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江阴高新区提出“戴着口罩抓发展”“戴着口罩抓创新”,让发展创新“不停歇”。
5月4日起,长电科技江阴基地进入全封闭管理,在江阴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成立长电科技疫情联防现场指挥部,确保抗疫有序,生产平稳,一季度,长电科技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81.4亿元、净利润8.6亿元,营收与净利润都创历史同期新高。
天江药业主动担当,在尽可能少的人员驻厂情况下,通过自动化生产、智能检测、智能控制、智能物流仓储、智能配药装备等智能化手段,保障企业在疫情下的正常生产与运转。
到5月底,江阴高新区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全区规上企业实现了应复尽复,三分之一的规上企业产能已达80%以上。其中,兴澄特钢、瀚宇博德、中粮麦芽等20家规上企业产能利用率达100%。
为吸引更广泛的科技创业人才落户,助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江阴高新区变思维、转方式、拓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启动第五届中国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创业高新·澄就未来”为主题,聚焦江阴高新区“1+3+1”产业布局,共征集海内外优秀项目近300个。
通过北京、上海、西安城市赛以及高新区本土赛项目比拼,最终80个高质量、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团队组项目中,博士团队占62.5%,硕士团队占28%。
“真金白银”助力企业
今年来,江阴高新区抓牢广大青年人才“关切点”,围绕企业发展、用才留才需要,推出“蟠龙英才计划”薪酬补贴政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引才难”问题,并扎实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见效,用“真金白银”开展引才、留才、育才工作,为企业引才增添砝码,为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按照薪酬补贴政策内容,企业自区外引进的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人才可享受全年最高3.6万元补贴,硕士或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人才可享受全年最高2.4万元补贴,全日制本科或中级职称、技师人才可享受全年最高1.8万元补贴,每人最多可连续享受2年。
该补贴自实施申报以来,得到企业和人才的普遍欢迎,为企业用工稳定和有序生产经营给出有效助力。
“薪酬补贴对公司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高新区的其他人才政策也非常给力,比如安家补贴、技能补贴等,都已经成为招聘中吸引人才的有效法宝。”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陈玉娟说。
在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陈士莲看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持续投入科技研发,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此次高新区能够为企业新引进的本科、技师以上人才发放薪酬补贴,不仅帮助企业降低用才成本,也鼓舞了企业员工士气。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江阴高新区不断加大对广大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帮助人才、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更好发展。尤其在服务人才上“软硬兼顾”,既注重真金白银抓投入,更真心实意抓服务。
自“蟠龙英才计划”施行以来,江阴高新区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举措,打造网上招聘平台微站,将服务人才、服务企业向手机端精准延伸,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及时宣讲惠企惠才政策,将好政策及时送到人才心坎上。
江阴高新区还积极参与全市“千企万才”专项行动,为区内企业畅通“云”招聘渠道,及时发布岗位需求,搭建校企对接桥梁,为产业发展引进各类青年人才,做到服务企业和人才“不打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