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会员动态 组建20周年?办学119周年!南京工业大学校庆主打科技创新, 南工大成立应急管理学院
组建20周年?办学119周年!南京工业大学校庆主打科技创新, 南工大成立应急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21-05-20


5月19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合并组建20周年?办学119周年创新发展大会。活动现场,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正式揭牌。

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等7名专家受聘为应急管理学院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作高峰论坛首场学术报告。

据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介绍,应急管理学院将统筹化工、安全、机械、控制、管理等学科力量,瞄准化工本质安全领域‘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南京工业大学由原来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该校是一所以化工见长的高校,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实践基础。

比如在2020年,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织了近500名专家深入30个园区和2608家化工企业进行“全面体检、绿色诊治”,发现各类环保安全问题和隐患6.7万余个,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扬子江流域化工高端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主要由理工类高校和防灾救灾专业高校负责开展。既具备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和知识,又精通应急管理专门业务和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战略领导人才,依然相对短缺。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各类市场主体众多,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5万家,对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但2019年江苏省安全工程等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不足800人,远远无法满足江苏省内企业的人才需求。此外,应急管理干部专业知识欠缺问题也较为普遍。

据公开报道,今年江苏将全面实施应急管理人才三年培养计划,打算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5000名,全省应急管理干部1.5万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三项岗位”人员150万人,并在高校建成一批应用型应急管理学院,建立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此前,江苏高校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上也做出了尝试,比如盐城工学院设立了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苏州市应急管理局与常熟理工学院共建了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

组建20周年?办学119周年!南京工业大学校庆主打科技创新

“20年,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从1个跃升到7个,科研到款从不到0.7亿元攀升至超越6亿元,‘膜技术’‘绿色化工’技术有力解决安全环保难题,各类成果的产业应用产生千亿级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5月19日,南京工业大学举办“合并组建20周年・办学119周年――创新发展大会暨高峰论坛”,十余位院士、数十位著名学者应邀做学术报告,校长乔旭以“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立德树人、矢志协同创新,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大学”为题作学校发展报告。

培养什么人――一个个拥有家国情怀的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体现了理想、责任与担当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一流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文化基因。”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说,2001年,南京化工学院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两校前身源远流长,一脉源自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一脉出自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深厚的历史积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我秉承了导师们的‘靠近科学、靠近工程’的创新理念,也带领着团队传承并发扬了这种理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邢卫红是南工大的“土著”,本硕博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导师时钧院士、徐南平院士的影响和带领下,跨入膜科学研发领域。“时老师一辈子奉献给教育事业,培养了近20位两院院士。”20年间,南工大涌现出许多科研报国、笃志创新的大师。继中国化工教育一代宗师时钧院士和提出了“碱集料反应”的混凝土材料研究领域巨擘唐明述院士之后,南工大更多教师和校友进入了院士名人堂,其中有 “顶天立地”做研究的欧阳平凯院士,“用创新回馈祖国和人民”的徐南平院士等许多耳熟能详的人士。

“母校老师的教诲一直牢记在心间。”“两山”医院总指挥、南工大1997届校友陈卫国,在同疫情竞速、为生命续航过程中有句很让人感动的口头禅“我们不干谁干?”。“班级是一枚‘齿轮’,只有积极运转、互相带动,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前行。”南工大第十五届周恩班班长、计1801王婉秋在聆听了校长报告后深有感触地说,学校有着一股催人奋进的氛围。

走什么样的创新路――一条“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之路

“这次校庆庆典主打的是‘高峰论坛’,十多位院士齐聚南工大,问计创新发展,进行头脑风暴。”校庆日当天,江苏绿色发展与本质安全高峰论坛开幕暨南京工业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乔旭介绍,为给年轻南工大“庆生”,学校还举办了“科技创新月”,每天不断,30余场科技创新活动精彩纷呈。

“一场醉人的假日盛会。”20名知名专家团队,5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聚焦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5月1日-5日,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云推广”活动拉开“科技创新月”帷幕,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云推广聚焦南工大高尖端原创技术,深挖科研成果富矿,向社会展示不断创新的南工大。“只是想将优质的创新成果推介给大家,不为学术之名,不求产品之利。”南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李卫星携团队研发的新一代陶瓷超滤、纳滤膜材料产品亮相云推广,他介绍说新一代陶瓷膜过滤精度提升30%,通量提升30-100%,能将达标尾水处理作为新鲜水补充,大幅度减少新鲜水的消耗量。

5月14日―16日举办的2021年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年会上,乔旭校长结合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愿景和政策规定,详细介绍了“南工大技术方案”,打造化工绿色发展路径,抢占绿色化工制高点,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相较于深冷分离/变压吸附,我们建立了致密陶瓷透氧膜规模化制备平台,CO2排放量降低10~65%。”南工大化工学院刘公平教授认为,膜吸收可以实现天然气中CO2的分离和捕集,同时还可降低用氧成本降低30~70%。朱家华教授提出利用生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质功能性产品及绿氢,可以实现碳负排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马隆龙教授提出利用生物质原料含氧和结构特异的分子属性在材料、化学品、药物分子及特种燃料等产品合成方面较化石资源更具优势。5月17日,2021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水泥、钢铁、石化与化工、新能源等有关行业双碳目标实现的瓶颈技术和创新需求广开言路、积极探讨,陈列“瓶颈”,分享了各自用科技创新支撑取得突破的思路和举措。

“要共建化工本质安全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瞄准化工本质安全领域‘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谈及刚揭牌成立的应急管理学院,乔旭介绍说,江苏作为化工强省,化工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重化围江等不可不重视的问题也很突出,而这与化工行业本质安全能力不强、化工行业专业人才支撑不足、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不够等原因密切相关。

肩负什么样的职责――“四个面向”扛起南工大担当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必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产品中,彰显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芮鸿岩表示,20年来,南工大聚焦“四个面向”,产学研用成果迭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从1个跃升到7个,科研到款从不到0.7亿元攀升至超越6亿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南工大承担了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9项,获包括国家三大科技奖在内的国家奖24项,位列江苏省属高校第一,柔性电子相关创新成果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获评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面向经济主战场,“生物+”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膜技术”“绿色化工”技术有力解决安全环保难题,各类成果的产业应用产生千亿级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实现部分产品进口替代,新建先进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应急管理学院等。

近年来,南工大持续开展“绿色行动”,将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努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2020年,牵头开展全省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组织了近500名专家深入扬子江流域30个园区和2632家化工企业进行“全面体检、绿色诊治”,共发现环保安全问题和隐患3.5万余个,同时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方案2481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扬子江流域化工高端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江苏省化治办负责人表示,“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优势学科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介入和支撑产业发展,为长江流域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创新动力。”

目前,南工大正和政府、企业联手,通过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挖掘全新的化工产业商业模式,建立行业生态产业链园区,实现由传统化工到绿色化工再到智慧化工的转型升级。“所谓绿色工艺就是要从工艺源头上运用环保理念,减少污染物生产。”乔旭教授表示,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工艺,让污染物不出装置和车间,更不出企业,杜绝其成为“公害”的可能,也就是要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生产过程减量化、污染物治理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其团队首创的“三废”多相态临氧裂解一体化深度净化技术,已在不少沿江化工企业园区应用,并建成全球最大二苯胺等工业装置,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27.45亿元,新增利润3.38亿元,累计减排废气超过6.72亿立方米,减排有机危废近1万吨。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该技术受益者之一,总经理董亮表示,“全流程绿色制造工艺一次性试测成功,实现了产品绿色生产和污染物近零排放,不仅使公司免于关闭停产,并且为公司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污染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要想办法‘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南工大膜科学技术团队负责人邢卫红表示。膜分离技术可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尤其在传统处理手段无法达标的印染、皮革、电镀、焦化、酿造等领域,做到“吃干榨净”,实现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工业污水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南工大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曾开发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成功解决了制浆造纸业的世界级环保难题,“废水能喝”“废水养鱼”已经从理想变为现实。“十三五”期间,南工大累计减排工业废水2亿多吨,带动用户企业新增产值142.2亿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近年来,南工大在长江经济带制药、化工、钢铁等行业复制和推广废水资源化技术,实现了工业废水高品质利用。

百年春秋经风雨,双秩芳华正青春。在科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南工大一直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这是南工大的传统,也是南工大的优势,更是南工大的责任”。芮鸿岩书记表示。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