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多元化趋势近几年表现愈发明显,其中原料轻质化发展趋势突出,传统路径石脑油裂解副产丙烯的产量增速趋缓,丙烷脱氢制聚丙烯系列就是其中令业者堪称聚丙烯行业“黑马”类别产品,曾经凭借其低成本高利润优势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焦点,即使是在原料成本高位拉涨的今年,依然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原因又是如何?
一、国内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国际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见下表。
表 1 国际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丙烷脱氢制丙烯技术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工业应用日趋成熟。目前,全球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主要有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鲁姆斯(Lummus)公司的Catofin工艺、伍德(Uhde)公司的Star工艺、林德(Linde)公司的PDH工艺、Snamprogetti-Yarsintez公司联合开发的FBD工艺等。工业上应用较广的丙烷脱氢工艺是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与鲁姆斯(Lummus)公司的Catofin工艺。使用的催化剂主要为Pt系和Cr系。
丙烷脱氢工艺在国内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其发展势头异常猛,2013年国内首套丙烷脱氢装置—天津渤化60万吨/年装置投产,拉开丙烷脱氢系列在国内帷幕。由于PDH工艺有着原料单一、流程短、丙烯收率高、投资成本低、经济性高等优势,吸引着国内众多投资者目光。
二、国内丙烷脱氢制PP产能统计分析
据隆众资讯数据统计,目前国内丙烷脱氢制PP产能总计470万吨,占全国PP总产能14.65%,相比2015年丙烷脱氢产能占比7%上升7.65%,可见近几年丙烷脱氢制聚丙烯发展势头迅猛。按照地区划分目前华东地区产能产比最高占PP总产能45%,华南地区占39%,华北地区占16%,华东地区是目前丙烷脱氢制PP主要区域,主要集中企业为东华能源三套16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绍兴三圆5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华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东莞巨正源60万吨/年、中化泉州55万吨/年及中景石化7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从未来产能布局来看华南地区丙烷脱氢装置扩能相对密集,将会是引领未来PDH制聚丙烯产能扩张主要区域。
三、丙烷脱氢制聚丙烯成本利润对比分析
由2017—2021年丙烷脱氢制聚丙烯成本毛利分析对比发现,丙烷脱氢制聚丙烯利润是目前五种不同原料类别中保持较好类别。2017-2020年其平均利润在1908元/吨,而今年1-10月平均利润值呈现萎缩至883元/吨,同比去年同期利润(平均值2210元/吨)跌幅60.05%。分析其中原因,由于今年丙烷价格受海外天然气紧缺价格高位助推,导致今年丙烷脱氢制聚丙烯成本明显高于往年同期,2021年1-10月丙烷脱氢制聚丙烯平均成本7919元/吨,同比去年同期成本平均值(5643元/吨)增幅40.33%,而丙烷脱氢制聚丙烯价格较去年同期增幅17.74%,成本增幅明显超越聚丙烯价格涨幅,导致其利润在今年下半年呈现萎缩现状。
四、丙烷脱氢技术优劣势分析
丙烷脱氢技术优势是大幅提高丙烯产品收率。蒸汽裂解生产丙烯,丙烯收率最高只有33%,而催化脱氢法制丙烯总收率可达80%以上,由于过程原料单一,产品只有氢气和丙烯且易分离,因此丙烯收率较高。其次,丙烷脱氢的生产成本只与丙烷价格波动密切相关,且丙烷价格与石脑油价格、丙烯市场没有直接的关联。丙烷是一种低价值的气体,以往主要利用方式是作为燃料,其化工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PDH可以将低价值的丙烷转化为高价值的丙烯,进而提高企业效益。最后,PDH跟传统的炼油厂副产和蒸汽裂解工艺相比,工艺流程较短,装置简单,投资和运营成本较低,在中高油价下,PDH的盈利性比传统的炼油厂气工艺和蒸汽裂解工艺高。
劣势是PDH装置对丙烷纯度要求较高,纯度要求达到97%, 杂质气态硫体积分数100 μL/L以下,国内丙烷主要来自炼油厂副产,由于国内湿性油田伴生气资源较匮乏,而炼油厂副产液化石油气硫含量较高,因此丙烷质量无法满足PDH工艺原料要求,丙烷供应高度依赖进口。由于原材料丙烷的费用约占总成本的80%,该工艺的经济性主要决定于丙烷和丙烯的差价,丙烷价格越低廉,项目盈利越可观。
五、未来丙烷脱氢制聚丙烯前景展望
在国内经济内需不断发展背景下,聚丙烯多元化竞争模式不断成为常态化,因此各种原料竞争模式也将更加激烈,因此成本利润竞争显得尤为重要。PDH工艺由于原料单一,丙烷和丙烯价差是决定PDH经济型的主要指标,随着国内PDH装置的不断增加,原料丙烷缺口逐步加大,进口丙烷依旧长期处于增长态势。未来如何拥有长期、稳定及价格低廉丙烷价格,同时充足的丙烷储存设施及港口码头物流设施优势,将会成为影响PDH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未来随着聚丙烯产业链一体化趋势逐步完善,企业可抗风险能力也将逐步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