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发布日期:2022-06-0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要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上升1.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一是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65%,其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50%。改变这种状况绝非一日之功,但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二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较大,以煤为主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超过一半,煤炭发电量约占60%,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三是我国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需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四是能源价格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发挥价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方面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推进。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把握好控耗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强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化水平,构建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

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持续加大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程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不断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努力开发利用氢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提升电气化水平,完善能源供应体系。

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提升自主化水平;在高耗能、高排放领域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大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升能源转换利用率;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形成能源生产、加工、输送、存储和利用技术体系。

建立健全能源政策体系。完善能耗与碳排放考评制度,将能耗与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引导政策,利用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重点领域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培育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能源浪费,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居民使用更高能效、更低能耗的家用设备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