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大有成为世界领跑者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仅为7万辆左右,占汽车出口总量的7%。而2022年仅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在整车“扬帆远航”的同时,从原材料到电池,上游配套产业链也把目光投向海外。这些企业依托境外市场和资源,背靠国内外知名车企扬帆出海,力图锚定未来。
海外市场比重提升 电池企业出海抢滩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成为全球交通减碳的重要方式。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要达到40%左右。美国也于去年提出联邦政府到2035年只购买零排放车辆的要求。今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了“2035年开始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的禁售令。新能源车已经在全球市场形成一个新的风口,而锂电池成为新能源车的关键。这成为我国锂电及其上游行业出海的大背景。
8月12日,宁德时代公告称,拟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建设匈牙利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建设100GWh动力电池系统生产线。对比来看,此次投资远超2019年其在德国投建的工厂。
宁德时代的海外投资只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从锂、钴、镍原材料到电池产业向海外扩张的一部分。去年6月,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远景动力成为雷诺全面电动化战略伙伴,同时在杜埃建设法国第一座数字化、绿色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今年3月,远景动力又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合作,将在美国设立第二座智能电池制造基地。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透露,预计今年西班牙零碳产业园开工建设,也会规划产能5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
8月17日,路透社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亿纬锂能将为宝马在欧洲提供大圆柱形电池。其中一位直接了解该交易的人士表示,亿纬锂能已签署合同,成为宝马在欧洲为其新系列电动汽车提供电池单元的主要供应商,该系列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
锂企出海抢锂 布下行业先手棋
出海抢滩的不仅有电池企业,还有国内锂企。去年以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锂产品需求大增,包括碳酸锂在内的锂盐价格翻了几倍,“家里有矿”的上市化企更是业绩暴增几倍甚至几十倍,锂矿概念股也不断受到资金热捧,可谓“有锂”走遍天下。这进一步刺激国内电池企业或通过海外设厂,或通过独资、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向上下游纵深,加速国际化。
比如,在锂矿方面,2021年至今,受锂化合物价格上涨影响,全球锂企买矿热度空前。6月16日,藏格矿业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藏格矿业投资与加拿大的Ultra Lithium(ULT)及其阿根廷子公司Ultra Lithium Argentina(ULA)签署了关于阿根廷Laguna Verde盐湖锂项目的最终协议。经协议,藏格矿业将向ULT支付1000万美元,并分期向ULA投资4000万美元,以获得ULT所持的ULA65%的股权。华友钴业也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子公司华友国际矿业以3.7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前景公司全资子公司新加坡PMPL持有的津巴布韦前景锂矿公司87%的股权。
此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多家电池厂商也出海进行大规模投资,或收购锂矿公司/项目股份,或加码锂电池产能扩张。
寻求锚定未来 风险与挑战仍存
当下,全球经济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身处其中的中国锂电企业之所以大举出海,寻找的是可以借其穿越周期的“锚”,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过,企业仍有大量的风险和挑战要面对。
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更为严苛的碳排放要求。2020年1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电池法规,要求确保投放到欧盟市场的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具有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这一规定将从2024年7月1日开始执行。在可持续性维度上,欧盟新电池法对电动汽车电池增加了回收效率和材料回收目标的要求,规定只有满足要求的动力电池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
其次,矿产开发需要一定的技术,锂矿更是如此。而且有的锂矿品质在短期内无法确定,在企业竞相追逐下,锂矿价格水涨船高,不少公司要付出巨额资金才能抢到锂矿,而锂矿开发至少需要三五年的周期,到时锂产品价格是否还能保持高位不得而知。
再次,在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合作配套经验不足、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以及政治环境、环保、基建、专利纠纷等也是国内车企在海外布局的另一大挑战。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副总裁蔡金书提到,以往是吸引外资,现在是要走出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我们在国内建一个工厂需要8~10个月,但在境外就没那么容易了,企业文化、人才管理和客户要求等所有的东西都要面对。”不过,蔡金书也指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积累的供应链关系、规模化效益、产品和技术等,也都是相关动力电池企业及材料企业出海的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