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3-03-07

2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在首届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上指出,当前产学研融合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党中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表示提出需求,提供资金,实现工程化与产业化;“学”表示培养人才,提供基础研究成果;“研”表示提供关键技术、中试成果。产学研融合是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相结合,将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单位的功能与资源优势进行协同与集成,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陈勇表示产学研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因为各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要做好产学研融合,各方必须对合作有共同的兴趣和志向;相互间必须有足够的信任;预期的经济效益必须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重中之重是各方要有契约精神。

陈勇分享了三个产学研融合的成功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江西定南县的稀土尾矿区修复。江西省赣南市素有“稀土王国”之称,其中,定南县的稀土开采在赣南6县中的面积最大,待修复矿区及污染地面积高达4万亩。同时,定南是东江水源的发源地,也是东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定南也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供港供深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县,有生猪约70万头。尾矿区具有土壤pH酸化、沙化严重、土壤稀土元素残留高(国家背景值的5-8倍)等特点。现有的尾矿区修复治理模式虽然可实现荒山治绿、植被覆盖,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修复植物无产后利用,经济性差,社会资本参与难;另一方面,土壤功能修复滞后于植被恢复,需要持续外源养分和人工抚育,已恢复植被存在退化风险,需要二次修复。

在“双碳”目标下,定南县迫切需要创新和发展矿区修复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定南某企业通过将畜禽废弃物、葛渣、尾菜等农业废弃物中的养分转化为清洁能源、肥料,增加了土壤养分。随后,以能源植物为核心,在土壤上种植固碳生物质;与沼气工程协同消纳沼液/沼渣,解决植物修复的需肥、用肥问题;构建能源植物高效固碳修复及低碳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拓展修复植物的产后利用途径、提升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了“双恢复”(即植被快速恢复、土壤功能恢复)、“双碳目标”(即高效固碳修复、低碳循环利用)、“双持续”(即矿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的经济可持续)。与此同时,科学家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了不同植物对尾矿土壤的适应性、吸附性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筛选出适宜稀土尾矿地修复的植物品种,成功开发出一体化沼渣热解制炭关键技术。

该案例最终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尾矿地的边坡修复成果显著;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出发酵腐熟完全、营养均衡的有机肥;并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定南县发现在修复土壤上种草的固碳效益、能源效益、资源效益均远高于种树。以该模式为基础形成的“利用废弃矿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案例在202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推广清单”。实践表明,只有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解决这样复杂的难题。

第二个案例是中药渣资源化。我国在大力发展中药事业,生产中药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药渣废弃物。某药业湿中药渣年产生量约90000吨,中药渣含水率高,压滤与烘干效果不佳,现有的流化床锅炉处置能力与效果不佳、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

为提高中药渣的利用效率,该药企与高校及研究院所开展产学研融合工作,高校对基于三组分C-O键有序断裂的中药渣定向热解机理进行基础研究,研究院所开发出中药渣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渣高效能源化利用新模式,使得药企实现中药渣能源高效利用,建成了中药渣能源化利用专用装备与示范线,并形成处理中药渣300吨/天的处理能力。

产学研融合的合作模式在为企业解决阳光干化棚干化效率低、直燃锅炉运行稳定性差等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提升,分别实现了构建高效能源化利用新模式,解决行业难题的社会效益;年新增行业产值约150亿元的经济效益;年减少碳排放约2500万吨的环境效益。这一新技术也将为我国今后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个案例是谢克昌院士主导的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本人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专家之一,在评选环节中发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实验室的运行体制机制不清晰,难以保障实验室的科学运行。

而谢克昌院士主导建设的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通过产学研融合建设国家级研究平台的很好案例,注重产学研结合,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并重,具备研、用、产一站式研发条件。尤其是通过制定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产学研融合。

总之,只有创新产学研融合的机制、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