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31日,中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大会在海南儋州洋浦召开。在会议期间举办的化工园区低碳与新能源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从节能降耗、减排降碳、智能化和技术迭代等多个维度提出化工园区低碳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
“石化行业属资源型、能源型产业。当前生产石化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为原料,生产石化化工产品的过程必然伴随二氧化碳的产生,因此石化产业面临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比其他行业更艰巨。”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魏乃新分析说。
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慕旭宏介绍,我国石化行业碳减排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是碳排放量非常大,石油炼制加工过程碳排放约5亿吨,燃烧碳排放约10亿吨;二是缺乏统一的石化行业碳足迹数据库,优化方向需要长期探索;三是石化行业体量大、流程长、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减排时间非常紧迫;四是制约因素多,石化行业不仅要顺应我国碳减排总体要求和趋势,还要符合“双碳”目标要求,实现经济增长。
面对碳排放的严峻形势,魏乃新提出,作为石化行业发展主战场的化工园区要严格项目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优化产能规划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同时引导园区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气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降碳路径多样
研发和推广减碳新技术是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批化工园区和石化企业正在积极实践。
据慕旭宏介绍,中国石化进行了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以及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开发。以绿氢电解水技术为例,目前炼化企业用氢都来自化石能源,如果将来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用氢环节就几乎不会产生碳排放了。目前,中国石化已着手绿氢电解水技术示范装置的建设和运行事宜。
上海化学工业区也在积极探索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他们将园区规划了7个工作小组,分别由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牵头,其他企业参加,共同研讨减碳的方案。“我们在减碳路径上,已经做了绿色电力采购、绿色氢能、废物减量资源化、供应链减排、能源优化综合利用等探索。”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斌介绍说。
聊城化工产业园则在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上做足了文章。他们开展水、电、气梯级综合利用,加快高耗能设备更新,自动采集并分析园区水、电、气等能源数据,让公用工程资源实现合理分配和梯级利用。
鲁西集团有限公司深度挖掘园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在提产降耗、设备升级、MVR技术应用、二氧化碳利用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他们将己内酰胺装置重排单元的“三效蒸发”系统改造为“MVR+双效蒸发”方式,改造后节约蒸汽36吨/小时,年可节约能耗2.4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万吨。作为煤化工企业,鲁西集团还对造气炉、气化炉进行了改造,现在气化炉产出的二氧化碳全部重回气化炉实现再裂解、再利用。
论坛上,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他们通过光伏、绿电+绿氢助力化工园区低碳发展的新方案。据该公司行业总监李柳介绍,他们的光伏解决方案可以在石油勘探、转油站、输油泵站、炼化厂、加油站、石油化工厂产业链多个环节应用。“我们与中石化的加油站开展合作,采用传统组件+BIPV打造多个光伏发电站,发电量可以满足加油站一半的用电需求。该方案在西安和太原加油站应用后,累计节约标煤481.47吨,减碳1510吨,减碳成效非常突出。”李柳说。
智慧化技术方案赋能园区
“工业互联网具有让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能力,能够帮助化工行业、化工园区深层次解决一些根本问题,而不再是零零散散解决一些所谓的单一的软件问题。”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三明说。
论坛上,华为数字、百度智能云、匠人智慧等互联网企业为化工园区带来了智慧化解决方案,深度赋能化工园区低碳可持续发展。
百度智能云智能化工园区解决方案总监陈东亮介绍说,百度的AI能力主要体现在微网调度、能耗优化这两个中间环节,这也是化工园区低碳绿色节能工作最好的发力点之一。“AI场景可以应用在化工园区的管廊巡检上,用机器人+AI的方式去做一个管廊的巡检,不仅让管廊的巡检时效性、频次、巡检效率、发现隐患能力有很大提升,还能不断自我学习、自我积累,优化AI自身的应用水平。”陈东亮说。
化工园区低碳管理与企业碳排查一体化是当前化工园区低碳工作的重点内容。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伟伟给出的路径就是用数字技术为近零碳园区赋能。
据顾伟伟介绍,他们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化工园区的能源、资源,并与碳排放结合,为园区构建一整套集能源监控以及碳数据采集、核算、预测于一体的智慧化管控体系。该体系用于摸清园区能耗及碳排放的底数,精确每个企业的碳排放量和能耗强度,帮助园区管理者确立明确的减排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