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可持续产品、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兴热点技术。巴斯夫、索尔维和科思创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也已经进入生物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商机巨大
生物技术在生产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向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塑料以及农化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发力。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超越边界:安永生物技术报告2022》指出,生物技术在2021年表现异常出色,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相关的应用市场增长巨大。2021年,生物技术销售收入达到2167亿美元,较2020年大幅增长35%。这一数字在未来还会增长。到2030年年底,合成生物技术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到2040年,生物技术每年产生的经济影响将超过2万亿欧元。
目前,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已被列为美国政府的优先事项。今年3月,白宫宣布了发展目标和计划,其中包括在20年内通过生物技术途径满足近1/3的美国化学品需求。此外,美国还准备开发将生物原料转化为可回收聚合物的工艺,替代90%以上的塑料,并在2030年前减少农业甲烷排放。
2022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一项行政命令,政府机构将拨款20亿美元以建立生物燃料、化学品和材料的供应链。美国政府还呼吁联邦部门和机构评估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研发的潜力,以推动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和农业创新、建设弹性供应链、增进人类健康和推进交叉领域进展。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美国经济转型和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需要在多个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此,美国需要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创新转化落实。
跨国化企加速布局
跨国化企正在致力于发展生物化学技术。
2022年5月,索尔维推出一个新的商业平台,利用可再生原料和生物技术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该平台对索尔维现有几项业务进行组合,通过增加可再生碳在公司产品系列中的比例和开发生物技术带来的新商机,帮助满足社会对可持续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
通过开放式创新和战略联盟,索尔维致力于建立新的增长型业务,包括为农业和个人护理市场提供配方,为食品和香料市场提供解决方案,以及为运输和航空航天市场提供高性能材料。
与此同时,巴斯夫表示,白色生物技术,或用于工业目的的生物技术已成为巴斯夫“工具箱”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巴斯夫白色生物技术研究副总裁Doreen Schachtschabel在2022年巴斯夫研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白色生物技术已成为我们的关键技术之一,使我们能够以高效、资源节约和灵活的方式使用各种原料进行生产。”巴斯夫表示,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参与了这些生物过程,包括发酵和生物催化。使用不同的有机材料,企业可以将其转化为完全不同的最终产品。这些物质可以是葡萄酒、面包或奶酪,也可以是用于化学工业的物质。
巴斯夫表示,正在用白色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化学品包括生物聚合物、维生素、酶、农作物保护产品、香料香精以及洗涤剂和化妆品的活性成分。该公司已经生产了3000多种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品。2021年,这些业务为巴斯夫贡献了超过35亿欧元的销售额。
科思创是另一家热衷工业生物技术的化工生产商。该公司于2022年11月宣布,正在扩大工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产能。公司将更多地使用微生物和酶,使其产品和工艺更具可持续性。科思创致力于生产完全生物基苯胺,并将开发基于生物技术的废水新回收工艺。
生物技术在以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式生产塑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科思创已经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将从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获取250万欧元的资金,并且已经在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该公司正在努力通过酶来回收报废产品和废塑料,并评估酶在塑料生产中处理废水的潜在用途。
日化企业联手行动
格诺公司是一家利用生物技术提供植物原料个人护理、美容、家居护理和工业清洁领域活性成分的生物公司。该公司最近表示,欧莱雅公司已加入格诺公司牵头开发可代替棕榈油和化石原料的清洁成分项目,可满足化妆品、个人护理和清洁产品的生产。联合利华和花王也在参与这项联合行动。
据悉,该企业财团将利用格诺公司的生物技术平台,使用专有的工程微生物发酵植物糖,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这些活性成分将用于欧莱雅的一系列产品,并帮助该公司实现100%生态设计配方的目标。到2030年,欧莱雅95%的活性成分来自可再生植物原料。
格诺公司首席运营官David Muldoon表示,将有更多的化工公司进入生物技术领域。“随着可持续性成为削减间接碳排放的一个重点,化工企业将更多考虑采用生物技术解决方案为其下游客户提供服务。未来,生物技术化学品市场规模或将超越目前的精细化学品市场规模。”Muldoon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