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安全管理在中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近期行业重特大事故仍有发生,并与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推行不理想有较大的关系。在近期于烟台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提出,当前过程安全管理还有多个短板迫切需要补齐。
过程安全管理作用日渐凸显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广宇在会上表示,我国正处于过程安全管理的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江苏响水天嘉宜“3·21”爆炸事故后,针对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应急管理部组织修订形成了新的安全标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并于2022年发布实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及危化品重点县、产业转移重点县、高危细分领域专家指导服务,实践了过程安全管理的理念,凝练形成了全国危化品安全监管“一防三提升”(防范重大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人员技能素质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的工作主线,推动了我国化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据了解,近期我国化工事故总量逐年下降,比十年前最高时下降80%,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自2021年首次降至个位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从数据显示,我国化工(危化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在2013年后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过程安全管理在中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赵东风表示。
三大痛点阻碍行业全面推广
但当前我国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仍存在较大短板。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化工行业重特大事故仍有发生,与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推行不理想有较大的关系。
“今年发生的4起较大及以上事故就是部分企业不重视过程安全管理、导致危化品意外泄漏,造成燃烧、爆炸、中毒等人身伤亡事故。”孙广宇表示,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甚至一些知名大企业,在过程安全风险管控方面重视不够,体现在设计水平低,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设备完好性管理手段少,变更管理风险辨识不充分,特殊作业等许可作业风险管控不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承包商管理流于形式,全系统落实要素手段不多等。此外,化工产业还存在新旧安全风险不断叠加、安全发展理念落实不到位、安全监管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赵东风看来,当前行业过程安全管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专业管理不到位,多数企业的专业管理仍停留在“就问题解决问题,就事项解决事项”的经验管理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管理程序、制度和标准。二是“两层皮”现象突出,企业多套安全管理体系并行、体系与企业现状融合度不够、体系与实际管理脱节、管理体系可操作性不高、企业执行力不强。三是过程安全管理人才缺失,监管部门能够开展过程安全管理审核的人员较少;企业熟悉过程安全管理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将经验管理上升到系统管理
加快制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等技术规范,推动化工企业有效系统识别、管控风险,是预防化工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抓手。今年4月1日实施的新标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 3034—2022),对原标准的要素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和修改。本次会议上,多位专家对于行业企业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提高过程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副秘书长郝军表示,安全领导力是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动力来源,围绕安全领导力自我提升,应重点关注领导能力、领导的影响力、责任落实、文化传承等十二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补齐管理短板;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毅认为,当前本质安全的过程强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还有待加速。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要注重“四化”,即微型化、连续化、自动化、集成化。应推进“四化”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移,减少承接地人力和监管资源差异对项目转移的影响,避免安全风险的区域转移。
赵东风认为,应通过标准宣贯、培训、会议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解并接受过程安全的理念,形成体系化管理思维模式,通过评估与提升,逐步实现过程安全管理与现有管理体系(如标准化、HSE)的深度融合,形成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的内驱力,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绩效。
“目前多数企业的安全管理仍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过程安全管理提升的目的就是要将经验管理上升到系统管理。”青岛欧赛斯环境与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酒江波表示,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的实施可以通过四个层次开展,包括完善性审核、有效性审核、执行性审核和执行效果审核,从而发现企业要素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针对评估审核发现的具体问题,可以采用“管理职责是否具体明确、规程制度是否规范完整、人员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资源配备是否到位充分、检查考核是否及时有效”这五个溯源回归的方法,从管理角度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管理系统改进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