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我国化工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化工园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委”),联合国内化工园区启动“化工园区环境治理专项技术征集”系列活动。
第一批全国化工园区环境治理技术需求如下:
01循环冷却水节水减排
工业水消耗及废水排放量较大,制约园区高质量发展。其中占比较大部分为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原因主要两方面,一是循环冷却水排放园区企业大部分循环冷却塔规模为5000m3/h ,补水大部分为园区水厂提供的工业水,因原水中氯离子浓度相对偏高 (200mg/L)左右,枯水期超过 300mg/L,导致企业循环水浓缩倍率维持在3左右,循环水利用效率偏低。二是循环冷却塔蒸发水量较大。寻求园区节水方案,不限于原水氯例子浓度降低、循环水冷却塔结构改进、末端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或其他有效的节水措施。除有明显节水效果外,改造方案经济性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占地面积,对现有循环水塔温压、风阻、热交换效率等参数不会造成影响。
02港区船舶废气治理
沿海园区的港区作为重要物料吞吐节点,每年船舶 (大中型) 停靠频繁,靠岸船舶所需动力全部由燃油提供,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时间段相对集中,对区域局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寻求低成本的替代设施或废气处理工艺,建设完备的岸电设施。
03 VOCs 废气高效低碳治理
企业现有一股工艺尾气,风量25~30 万 Nm3/h,其中含丙烯 腈浓度500~1000mg/m3,苯乙烯800~1300mg/m3 ,丁二烯浓度 50~400mg/m3,甲苯浓度50~400mg/m3,直接焚烧消耗大量天然 气。现有处理工艺为直接焚烧法。对现有系统改造和优化,实现负荷波动时的稳定达标排放(也可考虑协同处理),较现有焚烧处理工艺显著降低运行成本,处理后的洁净气符合排放标准。由于尾气产生源间歇排放的模式,总气量和浓度波动较大,需考虑浓缩和输送过程中的安全性。
04乙烯裂解炉烟气 NOx超低排放
炼化乙烯,乙烯裂解炉均采用凯勒特的低氮燃烧器,NOx 设计排放浓度≤40mg/Nm3(基准氧含量3%),烟气脱硝采用优美科 (原丹麦托普索 Haldor Topsoe) 催化剂的SCR 技术,纯度≥99.6%的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出口 NOx<30mg/Nm3。各裂解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小不一,数据不能稳定在一个较小范围 (以23年1月份数据为例:最低 16mg/Nm3,最高44.5mg/Nm3 ,波动较大)。乙烯裂解炉要定期烧焦,裂解炉烧焦作业期间,脱硝设施正常投用,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数据较高,部分时间处于超超标状态 (>200mg/Nm3 ),无法稳定达标。
企业寻求创新技术或解决方案,达到乙烯裂解炉烟气氮氧化 物进一步减排目的。同时烧焦状态下,裂解炉应控制氮氧化物不超标,以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展示成本效益。
裂解炉烧焦作业期间,烟气氮氧化物能够稳定达标排放, < 100mg/Nm3;NOx 最终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
05烟气湿法脱硫高氯浆液处理
440t/h 锅炉烟气氨法脱硫工程采用氨—肥法脱硫工艺技术,按塔内饱和结晶系统工艺设计,用液氨或氨水作脱硫剂吸收烟气中的 SO2,生成亚硫酸 (氢) 铵,进行强制氧化,浓度较稀的硫酸铵溶液利用原烟气热量在脱硫塔内浓缩产成固含量约20%以上的硫酸铵浆液,并输送至后处理系统,进行硫铵的分离、干燥、包装。
由于氨法脱硫所采用的结晶方式为浓缩结晶,属于密闭循环 系统,烟气中的氯以及补充水带入的氯会在循环液中富集,塔内 氯根富集量可高达100000-150000mg/L,导致系统腐蚀严重,检 维修费用较高。寻求全系统氯离子控制及腐蚀解决方案,可考虑多套氨法脱硫的硫铵溶液集成处理等路线。
方案期望:
1. 脱硫塔内氯根含量≤40000mg/L;
2. 降低塔内重金属离子含量;
3. 减缓脱硫塔及设备腐蚀速率。
本次园区委发布的专项问题,是化工园区提出的具有明确需求的现实环保难题,后续还会持续发布化工园区实际诉求,欢迎科研院所、高校、环保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前来咨询,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也欢迎化工园区将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安全、环保等问题反馈至园区委,由园区委分批组织发布,向全社会征求优质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
刘博誉:010-64697944、18513716606(微信同号)
吴为国:010-64697939、13681383258(微信同号)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四区16号楼中国化工大厦1025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