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毕超近日表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中关于农药产业的论述,与《“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两相对应、高度契合,将共同引领国内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引导限制类企业改造升级
国家发改委在对《目录》进行解读时指出,各地要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依法依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较上一版,农药行业在《目录》中限制类项目增补较多,一方面涉及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农药原药,包括氧乐果、特丁磷、杀扑磷等生产装置;还包括草甘膦、毒死蜱、三唑磷、百草枯、百菌清、阿维菌素等生产装置。
毕超指出,从《目录》来看,农药主要是限制类新增了产品,这些产品也是《“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适度发展类产品,与‘十四五’规划契合。《目录》提出了“对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现有生产能力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这显然是给一些生产限制类农药的企业指出了一条持续生存之路,就是进行改造升级,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利于遏制产能过剩势头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草铵膦产能布局已达到30万吨/年以上,产能严重过剩。
根据中农立华2024年1月21日最新报价,目前草铵膦原药价格在6.5万元/吨,预计随着布局产能的持续释放,接下来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目录》提出禁止新建草铵膦、烯草酮、吡虫啉等农药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当前这些产品产能过剩的势头。毕超强调,近年来我国农药产品结构比较稳定。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CCPIA)统计,2022年原药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农药品种共计29个。但自2022年四季度至今以来,整个行业营业收入都处于下滑状态。前几年加速投资和近两年产能的不断释放,导致农药价格也在持续下跌,很多产品都低于历史最低价。2023年前三季度,农药企业开工率同样在下降,产量下滑3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减少20.1%,利润总额比上年减少63.7%;累计亏损企业数和累计亏损额分别比上年增加43.9%和扩大164.3%。
农药行业在“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投资过多和产能增速过快,导致结构性过剩的加剧。而最近两年农化市场投资比较激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沿海发达省份加强安全环保监管,导致中小化工企业恐慌性搬迁;二是民营农化企业快速证券化,资金充裕后增加了投资冲动。这一方面引发现有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以至于大多数产品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不足50%。另一方面还引发了次新产品的盲目投资,如氯虫苯甲酰胺、丙硫菌唑等产品。
要破解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升技术门槛、避免盲目扩产,构建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绿色提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推动农药产业绿色发展
“十四五”期间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农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农药产业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明显短板,持续推进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生产企业小而散,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任务艰巨。目前我国农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多半还游离于园区之外,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到六成,部分企业处于环保敏感区域。还有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其次是产品品种结构老化,更新换代任重道远。现有登记农药品种中,登记使用15年以上的占70%左右,农药产品同质化严重、抗药性上升、药效降低、用药量增加,残留和环境风险加大,都急需加快农药更新换代和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步伐。
此外,能耗“双控”,安全、环保政策趋严都给农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农药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农药生产大国地位并不匹配,也使企业转型升级压力陡增。
毕超表示,我国农药行业仍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目录》把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专用中间体、助剂的开发与生产列入鼓励类项目;把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农药原药项目列入限制类项目;把一些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列入淘汰类项目。
由传统制造转向绿色创造,是我国农药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目录》的上述做法是大力实施提升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项目的重要措施,也是全力促进农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