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系统2024年工作动员大会在京召开。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会上发表讲话,总结了2023年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了2024年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就2024年全行业稳中求进的主要工作作出部署。今日刊发讲话全文,供业界参阅。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各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凝神聚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交出了一份踔厉奋发、竭尽全力的奋斗答卷。
一、2023年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回顾过去这一年,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词:极其艰难、极其拼命、极其难忘。
2023年是我们全行业发展环境极其艰难的一年。首先,我们遭遇了历史上少有的高通胀的冲击。2022年全球通胀率高达9.2%,2023年全球通胀率依然高达7%,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和欧洲经济内生动力缺失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仍未摆脱通胀高企、经济下行的“滞胀”困局。全球性的高通胀对我们行业价格的冲击是巨大和广泛的,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全行业的利润水平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次,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给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带来深远影响。美国为巩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使用关税、出口管制和单边制裁措施,并拉拢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盟友形成“产业同盟”,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华产业链供应链“脱钩”举措,不仅使包括我们行业在内的整个经济受到影响,而且还对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第三,由于俄乌冲突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矛盾,给我们行业的进出口和能源价格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第四,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也给全行业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2023年疫情已经“翻篇”,但由于疫情期间不少企业深受打击,大量中小企业关停倒闭,人们收入增长受限,导致疫情过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基于上述四大原因,2023年我们全行业经济发展形势异常严峻,极其艰难。
2023年是我们全行业极其拼命的一年。面对极其艰难的发展环境,我们全行业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一是全力开拓市场,坚持推动行业经济稳定运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联合会统一组织部署,由会领导带队组成调研小组,分别奔赴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六大片区,通过现场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百家重点石化企业解剖了“麻雀”,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遇到的实际困难,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提交给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帮助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受到广大会员企业的一致好评。从6月份开始,联合会对全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更是月月抓调度、天天抓落实,尽最大努力扭转行业运行的不利状况。经过全行业上上下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我们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8733.6亿元,同比下降20.5%。尽管这个数据不好看,但这是我们全行业尽了最大努力的结果。
在去年一年的工作中,联合会各个部门还努力为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国家部委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帮助提供了《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行业能耗、碳排放、原料用能相关数据研究》《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行业基础数据、行业政策观点等。这些为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年终我们收到了许多部门、政府和企业的书面表彰信函。
2023年是我们全行业极其难忘的一年。在极其艰难、极其严峻的环境下,全行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油化工企业时的殷殷嘱托,咬牙面对困难,赤胆奋斗拼搏,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能源保供取得新成绩。2023年,全行业企业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新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加快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深层及非常规领域进军步伐,油气能源保供能力进一步稳固提升。2023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连续7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原油产量达2.09亿吨,国内原油长期稳产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2023年5月3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在塔里木盆地开钻。7月20日,“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盆地开钻,我国石油钻探开发阔步迈向“万米时代”。中海油渤中26-6油田的发现,使我国再获亿吨级大油田,这也是渤海油田3年来发现的第三个亿吨级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中海油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000米地层发现了我国首个千亿方深煤层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中石油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稳产,在累产25亿吨原油基础上再攀新台阶,天然气连续13年保持上产态势。长庆油田连续4年实现6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正向新的产量纪录冲刺。西南油气田建成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页岩气产量历史性跨入千万吨级。中石化“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世界陆上最深的商业开发油气田之一,累计油气当量产量突破1000万吨。全年我国原油产量累计达到2.09亿吨,同比增长2%,天然气产量累计229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原油加工量7.35亿吨,同比增长9.3%。2023年,全行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稳更牢。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2023年行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不断突破,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从源头上解决了一批行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难题。如光催化剂结构调控及界面反应强化的基础研究实现了新突破,为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与理论依据。二氧化碳催化加氢直接合成高品质汽油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创CO₂催化加氢直接合成高品质汽油的新路线,为CO₂加氢制液态烃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在多方位突破,为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东地区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分类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实现了与老牌国际石油公司从同台竞技中的“跟随”到“引领”的转变。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的新技术不断涌现。高端聚苯硫醚制造关键技术创新,陆续突破了高效缩聚助剂的创制与应用、聚苯硫醚端基与聚合链增长调控等高端PPS树脂制备的“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多年以来PPS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新探索。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引领了全球液流电池技术发展,提升了相关储能产业上下游的技术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储能集群效应。生物基聚氨酯是首款获得全球五大生物基认证的聚氨酯材料,实现了高性能生物基聚氨酯在工程防腐、建材胶粘、电子元器件灌封等多个重大领域的应用突破。202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2名、技术发明奖23项、科技进步奖155项、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16名、创新团队奖3个。2023年鼓励基础研究,有四个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
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用进一步紧密合作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创新平台的作用,创新效率和成果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石化联合会在全行业共认定了134家行业创新平台,其中产业技术创新中心8家,工程研究中心33家,工程实验室46家,重点实验室47家。这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了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是新形势下行业组织对接新机制的有效探索。
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2023年,一大批行业转型升级建设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炼厂大型化和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5月30日,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以大型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全链条重油加工为特点,是炼油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次结构创新突破。中国石化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和炼油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采用多项中国石化自主研发技术,部分技术指标、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首个石化5G专网,实现数字工厂和物理工厂同步建设,海南炼化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盛科技千吨级T1000碳纤维、卫星化学和伊泰化学两个千吨级α-烯烃、京博石化万吨级POE以及拓烯光学千吨级COC等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同时,全国石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规模更加突出。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发布认定的化工园区有630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58家。产值超过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21家,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60%,正在向70%稳步迈进。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园区已经形成。
绿色低碳迈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进展,202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量达3880万吨,综合利用率超过50%,贵州省综合利用率达96.43%,湖北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70.36%。CCUS示范项目等传统能源低碳开发新技术和地热、风、光、氢能等新能源加快补充替代,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活力。行业“绿电”普及规模进一步提升,石化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探索耦合发展模式。我们积极构建并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制定了绿色和低碳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加大责任关怀实施力度、构建ESG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等十个方面重点工作,并制定了联合会推进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工作计划表。我们持续落实《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组织筛选了一批行业绿色低碳安全环保先进支撑技术。持续开展行业HSE和ESG工作,积极推动行业绿色环保自律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行业上上下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把光荣和梦想书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刻印在奋斗不息、前进不止的共同记忆中。石化联合会系统各专业协会、各事业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用极其拼命地努力,取得了令人极其难忘的成绩,为全行业奉献了一份来之不易的行业答卷。
二、 2024年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 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统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如何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协调好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将成为2024年全行业工作的重要和核心任务。
从国际和国内环境看,外部风险挑战有所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带来外部不确定性,国际原油天然气供给进一步趋紧,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对世界经济和通胀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对我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带来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3.1%,2024年仍然保持在3.1%这个水平,明显低于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三年放缓,从2023年的2.6%降至2.4%,对全球经济衰退仍保持一定的担忧。国内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恢复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稳定出口压力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受订单不足、库存偏高、成本高企等影响,行业和企业发展都面临着较大压力。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正处于企稳回升、动力转换、爬坡过坎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时期,从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四大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拓市场,用有效供给激活市场有效需求,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农业市场、能源市场、电子信息市场、汽车市场、高端制造业市场、房地产市场、生活健康市场和安全环保市场等八大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用供给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
二是产能过剩严重的矛盾。产能过剩是当前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的结构性矛盾,一定要防止产能过剩积累引发的结构性风险,必须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的水平,从根本上加快全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解决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这是我们行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体现。
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目前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矛盾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矛盾,根本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必须大力提升企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体系转型的引领作用,用创新能力的提升解决行业向强国跨越动力不足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创新能力赶超不上去,就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工强国。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滞后的矛盾。我们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同全球倡议和我们国家要求的进程还有不小的差距。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加快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走出一条绿色化学发展的新路子,中国化学工业必须率先作出改变,作出贡献。2024年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必须有更大的举措、更高的目标、更硬的措施。
在以上四个矛盾中,全行业尤其要高度关注产能过剩的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进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全行业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调整,才能推动行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在看到风险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础。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完整,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蓬勃发展,消费升级需求增多等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全行业稳增长的底气和信心,全行业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为冲刺“十四五”目标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2024年全行业稳中求进的主要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希望、充满创新机遇的一年。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提升行业高质量供给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广,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也具有相对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具有应变局、育新机、破危局、开新局的基础和能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巨大的现实需求、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需求,都将给我们行业的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石化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消费转型以及下游产业需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刚需市场、开拓高端市场、优化配套市场、储备未来市场。
一是巩固刚需市场。油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要推动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勘探开发投入强度,确保国内油气产量底线。合理统筹炼油产能布局,以大型炼化项目为龙头,以高端制造业项目为核心,实现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化肥行业大力发展复合高效、长效缓释和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品种创制和产业化。氯碱、纯碱、合成橡胶、轮胎等产品的基础市场,必须进一步巩固提升。牢牢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提升传统石化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传统行业竞争力。
二是开拓高端市场。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我国部分高端石化产品、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产品目前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要选择一批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重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等产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催化剂、助剂、高分子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实现一批短板产品的产业化突破,为化工高端品种产业化、安全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优化配套市场。石油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升级产品和配套服务,要紧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大力支持的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农业、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科技与健康产业等重点方向,全力开发一批面向产业配套的、高特性、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创新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面向终端市场、面向营养健康、面向改善民生的新型消费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具有新型用途、新型市场的特种化学品。
四是储备未来市场。实践告诉我们,谁不能预见未来,谁就没有未来!我们要面向世界化学工业的未来,提前规划并部署一批有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未来课题,提前规划、提前组织、提前储备,成为引领世界化学工业未来的先行力量,成为开创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工业的新未来。
(二)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194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中就指出:“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时隔80多年,这一论断仍然振聋发聩。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域,集中力量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
一是强化行业创新引领。重点围绕“市场有需求、研发有基础、突破有可能”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大力开展页岩气、致密油、可燃冰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努力开发深层、深水、低渗等低品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重点在高端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尼龙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功能膜材料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重点开发一批电子化学品、高性能催化剂、特种添加剂、胶黏剂、表面活性剂、高纯试剂、高性能涂料、染料、绿色高效农药,促进专用化学品向高端化发展,补齐市场“短板”,开创竞争新优势。
二是搭建行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行业已经部署建设了数量众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枢纽作用,产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技术孤岛”“资源碎片”等现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在链接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和平台搭建类型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我们行业要适应创新平台建设新趋势,积极推动创新平台组织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为突破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鲜土壤,形成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人才。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必须有一批强有力、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人才队伍,以卓越的战略眼光把握趋势和机会,赢得科技竞争主动权。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培育事关能源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领军企业。要聚焦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成长为带动产业升级的科技领军企业。要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前瞻性培育和引入一批战略性、关键性科技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个人和卓越工程师团队,这是国家激励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我们行业也有一批卓越工程师个人和团队进入表彰名单,我们一定要建立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加快培养一批行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和大国工匠人才。
(三)扎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目前,全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尖锐矛盾。2023年,主要炼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9.18亿吨,而我国原油产量仅2亿吨,进口原油5.6亿吨,整个原油加工量7.4亿吨,产能过剩近2亿吨左右;甲醇总产量超过1亿吨,又进口了1219.29万吨,而国内甲醇总消费量只有8629.6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与日俱增;聚氯乙烯总产能达2642万吨,再加上36.22万吨的进口,总量达到2700万吨,而消费总量只有1967.64万吨,目前仍处于产能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的局面;对二甲苯(PX)总产能已达3494万吨,2018~2022年产能增长率达26.19%,2023年国内PX扩能又处于一个新的高峰期,预计到2025年国内PX产能将达到4500万吨,产能满足率将超过150%,产能过剩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就连过去一直短缺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也已经拉响了产能过剩的警报。可以这样讲,全行业目前除少数高端产品外,绝大多数基础化工原材料和中低端产品,都处于产能过剩或严重过剩的状态,但高端产品、尖端技术我们又严重短缺。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化解存量资产过剩的矛盾和引导增量资产合理投向的工作,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面对和迅速改进的紧迫工作。
一是引导增量,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我们全行业的投资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不仅总投资规模大,而且单项投资规模也不小。引导增量投资,引导投资投向是我们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责任,绝不能用今天的投资去制造明天的灾难。要认真落实《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扩大高质量、有需求的石化、煤化工等重大项目投资,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的首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产能过剩甚至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将宝贵的资金投向高端领域、差异化领域、绿色化学领域、智能化大数据领域和未来前沿领域,这是对我们行业精准投资的一个严峻考验。在引导行业投资方面,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政策性的大动作和新举措。
二是优化存量,推动提质增效。2022年我们全行业的存量资产高达18万亿元,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资产存量。但这个资产存量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加快优化。当前行业正处于优化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优化基础化学工业结构的同时,还要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化工材料的需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加大延链、补链及强链的力度,提升产品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供给品种、提升品牌影响力是行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
三是做好减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持续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加快推动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或转移。要坚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产业政策为指导、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常态化退出机制,努力实现行业落后产能的动态有序退出。今年要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出台的契机,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做好落后产品和落后产能的跟踪梳理,做好核查工作,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四)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战略性、原创性和颠覆性等特征。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未来竞争的优势生产力,我们行业必须加快培育,不断壮大。
一是全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16字目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深化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所谓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行业或业务领域内,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产品竞争力、行业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并获得广泛认可的跨国经营企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由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就可以完成的,必须重构企业战略,精准市场定位,加快创新转型,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并充分发挥这批企业领军作用,支持领军企业当好“链主”,切实发挥对产业链的领航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补链稳链强链作用,集聚中小企业特长和创新资源,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是大胆探索跨界融合发展。目前,化工新材料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化工产品品种所占比重已超过20%,而我国新材料产业相比发达国家或经济体还有一定的差距。伴随“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电网、3D打印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可降解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传统化工企业快速进军新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万华化学作为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化工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在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两个领域加快实施产能规划,在新能源材料专利和产能布局上率先出击。同时瞄准汽车产业链,发展应用于汽车内饰、外饰、结构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多个产品,正在汽车轻量化材料、三元材料、电解液等方向的布局,加快开辟未来新的战略增长点。时代大潮已然来袭,转型之路刻不容缓,化工行业亟须主动出击,充分发挥研发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在新形势下率先开辟未来的新蓝海。
三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石化产业链具有产业链长、支链多、耦合性强的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产品品种搭配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作出调整。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要发挥上下游企业聚集的优势,引导企业加强物料互供、能量互用、管网互联和循环互补的新作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石化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建立更加牢固、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全力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五)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今年我们要有实的举措、硬的措施,开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好《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减碳技术等以及绿色制造和绿色评价标准研制。围绕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抓好《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落实,加快研制一批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数据模型、能耗限额、取水定额、有害物质限量等标准。围绕拉动投资消费,加快绿色产品评价、绿色工厂等标准建设引领绿色消费,开展基础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推动翻新轮胎、高含盐废水治理、再生塑料以及大宗工业废物资源化等领域标准研制。
二是推进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去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考察时强调,“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未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化学品安全将持续倒逼石化行业加快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结合当前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化学工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赋予绿色化学新的内涵,即高端化发展、清洁化生产、低碳化转型、循环化改造和数字化变革,进一步推动全行业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这必将加快推动石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未来。
三是抓好突出安全环保问题。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防控系统性安全风险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高效智能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着力解决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止“木桶效应”。要切实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织密织牢安全生产的防护网、责任网,加快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行业安全发展水平,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事故,开创全行业本质安全的新局面。
(六)加快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一是要组织好全行业经济运行开门红大戏。把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特别是春季能源保供、化肥农药保供、新材料新基建新消费配套化工原料供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组织工作做好,要把开拓市场、资金供给、优质服务、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有声有色、扎扎实实统筹好、组织好、落实好。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工作,从年初开始,就要毫不松劲地一抓到底。
二是要组织好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调研。已请中国化工报提出一个计划方案,围绕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总结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用典型推动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同时,要以此次大调研的成果为基础,主动谋划,靠前发力,做好“十五五”行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筹备工作。
三是全面提升联合会自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织推动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困难很多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指导、全面布局,改革突破。联合会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埋头实干,同企业一起破解当前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难题和重点困难,全力开创全行业结构性优化和持续性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