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发布日期:2024-01-20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23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目的是总结“十四五”以来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部署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表彰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向强国跨越的伟大进程。

一、“十四五”以来行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

进入“十四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攻坚克难,持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三年来,联合会共授予科学技术奖679项,其中技术发明奖92项、科技进步奖587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十四五”以来,行业技术创新取得的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基础研究取得多项新进展,从源头上解决了一批行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难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光催化剂结构调控及界面反应强化的基础研究,阐明了催化剂结构对光催化反应过程强化的调控机制,为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与理论依据。江南大学开发的微生物化学品工厂生产效能的分子机制与强化方法,阐释了生长性能、合成能力、环境耐受性调控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性能的生理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微生物生产性能的新方法。西安理工大学开展的复合电极材料的表界面功能化及其碱金属离子存储增强机制研究,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前沿与热点,提出了复合电极材料表界面功能化的新见解,为进一步提高石墨烯、三元正极、金属硫化物、磷、碳等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二氧化碳催化加氢直接合成高品质汽油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创CO2催化加氢直接合成高品质汽油的新路线,为CO2加氢制液态烃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浙江大学等单位以高效利用餐厨废油和微藻油等低品位油脂为目标,通过创制油脂非临氢脱氧高效非贵金属催化体系,对于我国发展自主的生物航煤大规模生产新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为我们行业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多方位突破,为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年来,广大石油石化企业与科研院校集中资源攻克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全力书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全新答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发的中东地区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分类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实现了与老牌国际石油公司从同台竞技中的“跟随”到“引领”的转变,开创了中东地区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新技术的方向,全面带动了全球其它地区相同类型油藏经济高效开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助力川渝地区页岩气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对页岩气产量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有力提升了行业创新竞争力。

三年来,我们有重点地开展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攻关,集中攻克了一批能够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技术和产品。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开展高端聚苯硫醚制造关键技术创新,陆续突破了高效缩聚助剂的创制与应用、聚苯硫醚端基与聚合链增长调控等高端PPS树脂制备的“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多年以来国内PPS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保障了国内PPS工程塑料的供应安全。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丙烯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HPPO)成套技术及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德两国后第三个掌握工业HPPO技术的国家。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芯片用超纯净电子化学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完成了硅基材料等4大类122种超纯净电子化学品的高效、绿色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耐高温氧化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推动了国内气凝胶材料和产业从无到有,解决了我国高温高强疏水气凝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高温设施及装备等领域。还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也都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如中科兴业在聚芳硫醚、硅宝集团在有机硅新材料、广东金发科技在改性材料系列、辽宁奥克在环氧树脂、四川金象在三聚氰胺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创新成绩和新的进展。

四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新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引领了全球液流电池技术发展,提升了相关储能产业上下游技术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储能集群效应。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围绕钠电正极材料规模化制造技术瓶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正极材料一体化绿色制造成套工艺,填补了国际空白,成为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构建的先行者。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生物基聚氨酯是首款获得全球五大生物基认证的聚氨酯材料,实现了高性能生物聚氨酯在工程防腐、建材胶粘、电子元器件灌封等多个重大领域的应用突破。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富含一氧化碳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乙醇工艺集成及产业化应用开发了含碳工业尾气发酵制乙醇新技术,打破了工业尾气传统利用方式,开辟了非粮燃料乙醇和饲料蛋白生产新途径。

五是传统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效果突出,推动传统产业不传统发展的新境界。

先进适用技术可以推动炼油、化肥、纯碱、烧碱等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基于活性相和反应环境协同调控的高效低碳柴油加氢关键技术及应用,引领了柴油加氢技术的进步,为将来更严格的柴油质量标准实施、装置高效稳定生产和节能降碳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劣质原料绿色低碳高效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催化裂化在重质、劣质原料加工方面的技术空白,对炼厂重质、劣质原料绿色低碳高效转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大型氮肥成套工艺有力地提升了大型氮肥装置的自主技术能力和装备的国产化率,大幅降低了装置的投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磷肥副产氟硅资源高质利用成套技术突破了磷肥副产氟硅资源高质利用技术瓶颈,解决了磷肥产业环保难题,提升了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是产学研用紧密合作,行业创新平台的作用、效率和成果水平不断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们在加强企业、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科技攻关的同时,高度重视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产学研用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三年来,全行业有22家企业获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2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是当前全行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均为石化联合会参与并组织培育。截至目前,石化联合会在全行业共认定了134家行业创新平台,其中产业技术创新中心8家,工程研究中心33家,工程实验室46家,重点实验室47家。石化联合会从2004年启动了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46家企业获得了认定,并在有效期内获得复审通过。2017年石化联合会同9家全国重点化工高校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了校企技术市场合作机制。目前已经成功召开了六届年会,充分发挥了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是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对接新机制的有效探索。

“十四五”以来,我们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离不开全行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不懈努力!希望全行业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不忘初心、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在促进行业科技创新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再立新功!

二、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踔厉奋发、开拓创新,在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克服了重重挑战和困难,创造了令人振奋的非凡业绩。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活力潮头。

一是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从整体上走出短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

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几乎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石化和化工产品基本处于空白。经过70多年的创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已建立起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煤化工、盐化工到农用化工、橡胶化工、医药化工,再到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化工装备等涵盖各专业领域、上下游相互衔接、齐全配套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度石油和化工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4%;进出口总额1.0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营业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均创新的历史纪录。目前,中国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到世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的44.9%,中国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最新发布的“2023全球化工企业50强名单”中,中国有七家企业上榜。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二是当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全行业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进入“十四五”以来,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有增无减,已成为全行业上上下下高度关注的一大结构性矛盾。2022年,原油总加工能力达9.18亿吨,而我国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进口原油5亿吨,整个原油炼量只有7亿吨,产能过剩超过2亿吨;甲醇总产能超过1亿吨,又进口了1219.29万吨,而国内甲醇总消费量只有8629.6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与日俱增;聚氯乙烯产能达2642万吨,再加上进口36.22万吨,而消费总量只有1967.64万吨,目前仍处于产能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的现实局面;对二甲苯(PX)总产能已达3494万吨,2018-2022年产能增长率高达26.19%,2023年国内PX扩能又处于一个高峰期,预计到2025年国内PX产能将达到4500万吨,产能满足率将超过150%,产能过剩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我们在看到中低端产能过剩或严重过剩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高端化学品、特别是高端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和高端健康医疗产品的相对短缺。这一尖锐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你会的我也会”、“你不会的我也不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的矛盾,必须要依靠创新来解决,要全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才能走出一条“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就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我们既要聚焦提升传统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化水平,又要在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上。加快培育一批符合市场新需求,具有技术制高点水平,具有成长后劲的新技术、新项目和新产品。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又给全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既给我们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给我们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将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和绿色金融在内的一批全新的绿色增长点。石油和化工企业必须主动顺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行业未来增长的主流方向。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需要积极研究和谋划,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加快研究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争取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为产业低碳转型打开通道,创造新的增长点。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机遇,再一次告诉我们,全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行业发展的全新挑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力加快行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全力加快。

三、全面提升全行业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三大任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纵观世界近500年的历史,科技创新在世界力量格局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向强国跨越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中,我们行业必须要切实抓好“三大战略任务”:

一是全面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大国经济的自我配套能力是大国经济地位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化学工业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自我配套能力的一大优势。目前传统化学工业约占整个化学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左右,但传统化学工业工艺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都比较落后,特别是规模总量大、发展历史比较长的化肥工业、氯碱工业、纯碱工业、橡胶工业、涂料工业等等,都面临着紧迫的转型升级任务。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全面突破,努力走出一条传统产业不传统发展的新路子,使我国传统产业在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顶梁柱的基础优势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和跨国公司的案例也都告诉我们,传统产业的创新仍然大有可为。索尔维公司作为一家有着156年历史的全球领先的纯碱生产企业,不断在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上创新研发出颠覆性解决方案。最近他们又在30年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纯碱生产工艺,新的工艺实现了三个革命性的改进:减少 50%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水、盐水和石灰石的消耗,完全消除石灰石残留物。正是因为对产品创新的精益求精,这家公司历经百年,仍能迸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二是大力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

近年来,我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要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最新的统计和对比数字,目前中国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方面上升趋势很快,特别在新能源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其他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化工新材料为例,国外研究机构和媒体认为,目前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分为三大梯队的格局:第一梯队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第二梯队包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第三梯队是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工新材料发展的最新趋势看,产业垄断正在加剧,高端材料技术壁垒的竞争更趋白热化。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研发、资金和人才优势,已经在很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实践告诉我们,未来国际化工新材料高端垄断局面的打破,必须要以来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未来我国化工新材料竞争优势的建立,也必须要依赖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国是世界化工第一大国,但化工新材料的创新能力却排在第二梯队,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地位和能力要求,高端创新必须要加快,这是未来创新发展必须要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我们行业要全力在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和水平上下功夫,力争在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高端领域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化工新能源领域。在石油需求快速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技术成本都在迅速降低,特别是氢能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系统配套能力也在飞速突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突破,正在加快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调整。二是化工新材料领域。化工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在未来化工新材料的竞争中,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等,都将是未来材料领域高端前沿技术竞争的焦点。三是高端精细化学品领域。精细化学品是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用途十分广泛、功能性极强的专用化学品,在高端精细化学品领域,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产品虽然市场需求量不大,但技术含量极高,功能效果极强,市场影响力极大,有化学工业女王头上的皇冠之称。四是生物制造领域。据美国《生物质技术路线图》规划,2030年生物基化学品将替代25%有机化学品和20%的石油燃料;据欧盟《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2030年生物基原料替代6%-12%化工原料、30%-60%精细化学品由生物基制造。今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的目标。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五是节能环保领域。在这一领域,化学工业既面临着现实的矛盾,又面临着急迫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特别是二氧化碳减排、塑料污染治理和量大面广的废水、废气、废固治理问题,人们期待着尽快出现根本性好转的新局面。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必然会成为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竞争领域和又一个全新的增长点。

三是加快打造面向未来下一代产业新的技术储备库。

一个行业要想有辉煌的未来,必须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要有一个“仰望星空得规划”。实践告诉我们,谁不能预见未来,谁就没有未来!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只有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和对未来的提前准备,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美国国立研究评议会每隔20年左右就要出版一本关于世界化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书,在最新的一本报告书中,他们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化学研究的现有结构开始瓦解。首先,化学中最大的创新机会已经在传统化学范畴之外了。新的化学前沿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此外,再加上能源、环境、健康管理;其次,功能研究取代了结构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主要方向。功能比结构更难处理,特别是功能设计难度更加一筹;第三,由于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失衡,学术性化学研究人员过剩,最终领域的分割导致年轻化学研究人员狭窄的专业化,研究不出适应发展需求的新学术制造的化学家。”报告呼吁:“将最好的年轻学生吸引到化学科学,帮助他们挑战并取得成就。让他们在分子的最前线及超越分子的领域工作,一边欢度激情人生,一边为顺应人类迫切的愿望做贡献。”世界化学工业的第一大国,我们必须要面向世界化学工业的未来,提前规划并部署一批有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未来课题,提前规划、提前组织、提前储备,成为引领世界化学工业未来的先行力量,成为开创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工业的新未来。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营造新形势下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新动能和新优势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激活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潜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行业创新引领。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重点围绕“市场有需求、研发有基础、突破有可能”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大力开展页岩气、致密油、可燃冰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努力开发深层、深水、低渗等低品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重点在高端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尼龙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功能膜材料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重点开发一批电子化学品、高性能催化剂、特种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涂料、染料、绿色高效农药,促进专用化学品向高端化发展,补齐市场“短板”。同时,作为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是保障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制度,是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保护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支撑。要进一步推进行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加强行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导航服务,引导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工作全面提升,用知识产权构筑行业创新发展的“护城河”。

二是搭建行业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行业已经部署建设了数量众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枢纽作用,产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技术孤岛”、“资源碎片”等现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在链接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和平台搭建类型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我们行业要适应创新平台建设新趋势,积极推动创新平台组织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为突破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鲜土壤,形成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优化行业创新体制。

今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将这一系列重要部署落到实处,优化创新政策是重要一环。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产业化效能,加强供需有效对接,注重收益合理分配,拓展成果转化路径,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打造更强创新动能。充分发挥行业创新基金、创新奖励等有效形式,创建更具激励的行业创新体制和创新环境,为全行业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做好科技奖励专项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的过程就是个试错的过程,我们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石油和化工技术是一门试验性的科学,一项新成果的产业化一般都要经过实验室研发、中试和工业性示范等几个阶段。中试是科技成果通向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对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的立项、安全环保审批等尚无明确的相关规定,少数省、市虽然制订了相关政策,但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中试项目一直面临着审批难、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的困扰。未来要加快布局各类中试平台,优化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

四是培育行业创新人才。

创新离不开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都应重视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围绕石油和化工行业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8月份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促进国际化发展、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硬举措。我们石化联合会也非常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鼓励,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为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我们与美团携手共同设立了“青山科技奖”,支持和鼓励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投身绿色低碳相关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奖励金额为100万元/人。我们与彤程基金共同合作设立了彤程青年研发基金,支持40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在石油化工绿色发展领域开展研究,每年资助研发基金100万元进行项目研发,每年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积极参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赋予他们更多科技创新机会和资源。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号角!石油和化工行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攀登科技发展高峰,奋力开创新时代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本文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2023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