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药,将极大地改变农药企业的竞争生态。
01 中国创制药有了突破式进展
1.1 过去海外巨头垄断了创新药的研发与市场
过去新药研发几乎被海外巨头垄断。回顾全球农药研发进程,许多农化巨头的名字在历史中反复出现,包括拜耳、孟山都(2018年被拜耳收购)、巴斯夫、先正达(2016年被中国化工收购)、陶氏和杜邦(2017年合并)等,以及部分日本企业如住友化学等,主要创新药研发几乎被这些巨头垄断。根据英国Enigma市场研究公司和农药资讯网的统计,2015—2023年共有42种农药专利到期,其中拜耳占比29%,先正达占比12%,巴斯夫和住友化学各占比9%,陶氏益农占比7%,老牌农化巨头垄断了近20年来50%以上的专利药研发和销售。
农药研发成本高昂导致行业巨头垄断。根据Phillips McDougall对2005—2008年、2010—2014年的农药研发成本调研状况,农药研发成本在5年间上升3,000万美元,提升11.7%。研发时间从平均9.8年上升到11.3年,增幅15.3%。同时成功上市1个新产品所需研究和开发的化合物数量也显著上升,其中需研究化合物上升至15,974个,增幅11.41%;需开发化合物增加0.2个,增幅15.38%。总而言之,不断上升的成本和研发时间形成强烈的挤出效应,将实力较弱的企业挤出研发市场。而对于行业巨头而言,其雄厚资本和技术积累可以覆盖不断上涨的新产品研发成本,进而形成集聚效应,加剧市场垄断。
专利创新农药研发成功后收益巨大,为农化巨头贡献丰厚业绩。许多专利农药产品推广成熟期对农化巨头的每年销售额贡献可达1亿美元以上。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公司的统计数据,2018年,拜耳公司的除草剂环磺酮、氟噻草胺分别贡献了2.31亿和1.89亿美元;先正达的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贡献了3.91亿美元,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与杜邦联合开发市场)贡献了2.25亿美元;巴斯夫的杀菌剂氟唑菌酰胺贡献了4.7亿美元销售额;科迪华的除草剂五氟磺草胺与啶磺草胺分别贡献了2.25亿和2.19亿美元。
1.2 以沈化院为代表的国内科研单位,默默耕耘
沈化院是我国最早一批次从事农药研究的企事业单位,是农研公司的创设单位。1949年1月,东北化工局研究室成立,成为国内最早的综合性化工科研院所,1956年9月更名为沈阳化工研究院。沈化院用不到10年的时间,使其专业设置几乎涵盖所有化工研发领域,建立起新中国化学工业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199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沈化院由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到2007年4月并入中化集团。2015年6月,沈化院旗下的农药所注册成立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农研公司)。沈化院创立以来,在农药行业做出了众多成就。
以贵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也在农药研发之路默默耕耘。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自1986年回到贵州大学后,扎根农药创制特别是绿色农药领域,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创制出我国第一个仿生合成的环境友好新型抗植物病毒剂毒氟磷,并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公司合作研发出噻虫胺和噻虫嗪等微胶囊缓释颗粒剂新剂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和嘧菌酯等系列超低容量制剂。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在农药创制研究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部分产品已经取得了产业化应用。
1.3 中国的角色转变:从海外加工厂,到自我创造
我国是农药产量最大的国家,早期发展类似非专利药的海外加工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药企业加快向北美、欧洲与非洲开拓市场,1995年到2006年10年间,我国农药出口额增长了3.4倍,2006年前后,我国成为世界上农药产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主要出口农药为草甘膦、百草枯、莠去津、甲胺磷、戊唑醇、百菌清等,属于国外专利到期的非专利农药。2013年,我国出口的农药品种进一步完善,涵盖了绝大部分登记的非专利有效成分,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宗产品有草甘膦、百草枯、吡虫啉、莠去津等12个,占当年总出口数量和金额的比例分别为62.07%和51.81%,出口的产品仍以非专利农药产品为主,我国自主创新的农药产品数量少,在国际农药市场处于较低端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2013年我国农药进口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产品包括氯虫苯甲酰胺(杜邦研发,2022年专利到期)、五氟磺草胺(陶氏益农公司研发,2017年专利到期)、戊唑醇(拜耳研发,2015年专利到期)、吡唑醚菌酯(巴斯夫研发,2015年专利到期)等,均为海外农药巨头专利产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结果,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占全球总出口比重为35%,目前我国仍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农药工厂。
默默耕耘才有厚积薄发,我国农药正在经历世界加工厂向自我创造的转变。在一整套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农药工业体系孕育下,我国出现了一批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沈化院的李斌教授团队从2005年起开始新型杀螨剂的创制工作,以腈吡螨酯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优化得到乙唑螨腈,其发明专利已在美国、欧洲、日本、巴西获得授权。通过大量的助剂体系筛选、室内生测、田间生测的循环,最终确定乙唑螨腈制剂的最优配方。2017年乙唑螨腈以商品名宝卓®上市,逐渐取代国外杀螨剂,开辟出我国杀螨剂历史新纪元。同样,由沈化院研发的四氯虫酰胺在2018年获ISO批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酰胺类杀虫剂,也是世界第3个吡唑酰胺类杀虫剂。四氯虫酰胺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对甜菜夜蛾、黏虫、小菜蛾、二化螟等害虫防治效果优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目前,扬农化工的在建子公司辽宁优创计划新增200吨四氯虫酰胺产能。依托于各种创新平台,我国在农药产品的新理论、新技术和产品创制方面已经取得系列进展。
自我创造不仅是原药创制,也包含农药制剂创新。原药是农药的有效成分,原药只有被加工成制剂后才能使用,制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药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例如孟山都在全球主推的草甘膦制剂产品“农达”,在低温干燥等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发挥较好的效果,获得了大量种植户的认可。面对同质化农药产品的现状,国内部分制剂企业逐步重视制剂研发创新优化,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的溢价空间。更多制剂企业开始关注药剂性能、应用对象、环境条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包括中华立农在内的多家公司获得了制剂创新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
1.4 国内创新药已形成良好销售
以农研公司产品为代表的国产杀虫杀螨剂创新产品销售额持续上升。以我国著名农药研发公司扬农化工的杀虫剂和杀螨剂为例。2017年农研公司(依托沈化院建立,现为扬农化工子公司)研发的乙唑螨腈以商品名宝卓®上市,逐渐取代国外杀螨剂,开辟出我国杀螨剂历史新纪元,2020年宝卓®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杀螨剂品牌。宝卓®一经推出,即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上市首年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2018年,销售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3.3%;2019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额1.00亿元。截止2022年中,宝卓®累计销售5,000 kL(折百1,500吨原药),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2亿亩次,为解决抗性害螨及农药减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农研公司研发的创新杀虫剂四氯虫酰胺于2014年在我国成功上市,上市首年实现了7,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截止2019年累计实现销售额2.7亿元。
国产除草剂创新药品种包括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喹草酮均已实现销售。南开大学研发的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是我国早期的专利创新除草剂,在2007年和2013年分别登记上市,不久即取得累计推广200多万亩,销售额300万元。两款专利除草剂于2017年转让给河北兴柏集团,进行大规模产业化销售,2022年该公司农药销售额21.51亿元,同比增长7.44%。除此之外,近年来,清原农冠的专利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已经上市;先达公司的喹草酮也已经于2021年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8.06亿元中除披露的5种主要产品外剩余的3.5亿营收主要为国内制剂品牌产品和创制产品喹草酮贡献,喹草酮销售符合公司预期,已在考虑扩产。国产细菌类杀菌剂产品市场占比较低,但增长前景可观。截止2023年,我国登记杀菌剂产品11,174个,但针对“细菌”病害的登记产品仅138个,有效成分约48个。我国老牌杀菌剂研发公司新农股份专注于杀菌剂研发,其主要产品噻唑锌专注于细菌性病害防治,低毒高效,于2009年进入市场后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公司2021年半年度业绩交流会,公司制剂业务营收规模占比达到42.7%,制剂销售收入70%以上的营收来自于噻唑锌系列制剂,2021年上半年噻唑锌营收规模预计已经达到1.9亿元。
02 创制药,让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向终端
2.1 国内制剂推广越来越成熟
农药制剂是我国农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药制剂加工起步晚,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80年代后我国农药制剂行业向水基化、粒状化等环境友好型新剂型发展,2010年政府开始引导药物传递技术农药制剂开发。近年来,在国家环保督察力度加强的背景下,农药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农药企业增强农药制剂业务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药制剂作为厂商终端产品可直接出售给下游农业生产企业或农户,具有较高议价权以及较高利润率,能为农药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回报,原药企业也在积极向制剂转型。
登记证布局领先的企业拥有打开制剂市场的能力。农药销售受到各国家和地区当局的严格监管,登记证是农化行业的核心准入门槛,在农药登记壁垒日益增高的背景下,我国农化企业在注册登记方面加大投入,结合多样化的经销渠道,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话语权。海利尔和诺普信深耕农化领域,是我国原药制剂一体化优势显著的优质企业。二者积极布局,海利尔和诺普信分别已取得303张/309张国内登记证,种类丰富,结构完善,其中悬浮剂、可湿性粉剂、乳油为主要品类,占比61%/62%,形成了不同层级的产品组合来满足市场所需。海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海利尔已取得巴拉圭、埃及、肯尼亚等十几个国家近1,800个产品的登记证,正在哥伦比亚、欧盟、美国等区域推进支持登记与自主登记,并设立了巴西、菲律宾、柬埔寨、阿根廷子公司支持当地推广销售服务。通过登记证布局,国内制剂推广愈加成熟,厂商不断打开市场,海利尔2020年农药制剂业务实现营收17.0亿元,同比+17%;诺普信2018—2022年农药制剂业务整体保持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32.6亿元,同比+14%。
2.2 中国收购安道麦、先正达,收获了推广经验
中国化工先后收购安道麦和先正达,强化我国农药价值链地位,重塑农化版图。安道麦成立于1997年,由作物保护公司阿甘公司(1945年创建)与马克西姆公司(1952年创建)合并而成,是研产销一体化的世界农化非专利药巨头。2017年,中国化工完成对安道麦的全股权收购,后将其注入中国化工旗下国内老牌原药上市企业沙隆达,合并后二者原药和制剂业务无缝衔接,随后沙隆达并更名为安道麦,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跨国非专利作物保护公司。同期,中国化工完成对全球农化专利药龙头瑞士先正达的收购,丰富了自身高端农化专利技术,进一步打开了全球销售渠道。随着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下设农化板块资源整合,SAS(Sinochem-Adama-Syngenta)平台下的安道麦(74.02%)和瑞士先正达(100%)以及扬农化工(39.88%)、荃银高科(100%)、中化化肥(52.65%)3家上市公司注入新主体“先正达集团”。我国以并购海外农化企业的方式积极布局,实现三大农药品类在专利和非专利市场的全覆盖,弥补了我国以往在农药价值链高地的空缺,为国内优质农化企业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渠道基础。
海外优质农化企业的品牌和推广经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我国本土农化企业以原药生产为主,相对欠缺深入人心的农药品牌和农药使用推广经验,而海外优质农化企业在这一方面则凭借长期的市场积累具有较大优势。例如,先正达在中国采取接地气的“试验田营销”策略下沉至农药终端用户,其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以“眼见为实”和“亲身实践”吸引用户,快速在我国农村打开了市场。安道麦针对印度碎片化市场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一方面在当地组建销售团队有的放矢地覆盖农业大省,另一方面结合当地需求,发挥差异化产品组合优势,10年间达到印度10%市占率(仅次于拜耳)。安道麦将渠道下沉叠加广谱性充足的产品组合的推广经验应用于我国碎片化市场。通过收购海外优质农化企业,我国农化企业间接拥有了农药制剂向终端推广的能力,为将来我国农药特别是创新药进入海外市场提供有效的经验。
2.3 MAP的发展,将极大改变国内农药的推广模式
立足中化大平台,MAP战略旨在打造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由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目前为先正达集团中国子公司)在2017年4月提出,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和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把地种好”为突破口,以集成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智慧农业为手段,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在MAP模式下,中化现代农业可提供全产业链托管模式,即托管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种植户的土地,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并统一收购产出的粮食作物。
MAP服务推出6年,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据2021年度MAP绿色发展报告,2017年以来 MAP促进了优质品种,标准品种以及农业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农业管理,并且针对性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和有害生物防治,提升农民每亩收益由8,790元提高至10,050元。截止2022年底,中化现代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运营628个MAP技术服务中心,直接为8.7万规模农户提供全程种植技术服务、线下服务面积达到2,883万亩。线上数字农业系统为230万注册农户、超过100万个农场、超过2亿亩土地提供数字农业服务。
MAP战略下,规模化种植实现农药使用效率提升,促进优质企业制剂使用推广。农药施用可结合MAP智慧农业系统提供的气象、遥感服务等信息,根据作物生长生育情况,实现精细化、规模化、机械化操作,进而实现农药使用效率提升,根据2021年度MAP绿色发展报告,MAP农户农药农学效率由5.40提升到6.98,提升29.25%。先正达集团作为中化现代农业母公司,充分受益于MAP服务推广,打开国内制剂销售新渠道,特别是为创新药使用推广提供快速通道。其他进入供应链的优质农药企业也将受益于MAP服务带来的规模化种植,实现制剂的规模化推广。
2.4 润丰等国内企业出海成功,是民族自信
润丰取得的制剂登记证数量居国内首位,自主登记模式出口优势明显。农药原药和制剂的出口均需要取得相关登记证书。在传统出口模式中,国内农药厂商只能向出口国持有登记证的客户出口原药,由该国客户再分配或复配成制剂后销售。而在农产品境外自主登记模式中,国内农药厂商可以凭借登记证书直接向出口国出口制剂,在交易过程中国内厂商处于主动地位,在国外市场中有更多的掌控力,利润空间更大。截至2022年底,润丰共取得4,900多项海外登记,登记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未来公司的境外营收有望进一步增长。
品牌全球化战略与差异化创新研发为公司带来更大发展潜力。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润丰逐步建立起以“团队+平台+团队”为基础要素,以“快速市场进入平台”为特点的全球营销网络。公司将作物保护品传统出口模式与境外登记模式相结合,通过自建团队或与当地市场伙伴合作来多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客户基础与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同步推进。润丰聚焦于以终端市场痛点为导向的差异化制剂研发,致力于高效快速、高性价比、符合各国法规、行业内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完善。润丰积极加大海外员工招聘力度,形成了国际化团队的搭建和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新市场,积极在海外各国开展调研、设立子公司、开辟销售渠道和收购活动,仅2022年,润丰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十几个国家启动了to C的渠道搭建和品牌销售。伴随公司全球营销网络的完善,润丰同步加大全球登记投入,加速产品登记的全球布局。从境外营收来看,南美洲是公司最大的海外销售市场。
03 好产品将被跨国企业相中,全球化推广不是梦
3.1 创制药研发难度增大,专利药巨头创制药产出下降
创制药研发壁垒高,难度大。农药创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化学、生物、植物、昆虫、农学、毒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其创制流程包括先导产生、先导优化、开发、登记、商业化等步骤,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创新。这也导致创制药的研发呈现出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另一方面,研发的高难度也创造了门槛,也意味着创制药具备高回报的特点。根据Phillips McDougall公司统计,成功上市1个新农药品种,平均需要筛选16万个化合物,耗资约3亿美元,耗时12年。此外,随着竞争的加剧、对农药产品安全环保要求的提高、抗性问题的产生,都使得新农药的创制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新农药研发登记成本逐步提升,从1995年的合计1.52亿美元提升到2010—2014年2.86亿美元,研究、开发、登记各个阶段的费用均逐步提升。
跨国公司创制药产出下降,过期专利药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创制药研发端呈现出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且研发新农药的成本逐年提升,使得跨国公司创制药产出下降,随着专利药品种的专利到期,创制药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过期专利药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从企业的市场份额视角来看,第一方阵内的企业(包括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等企业)普遍以研发和创制为基础,拥有原创性专利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和市场营销渠道。其合计市场份额整体较高,2003年可以达到72.3%。第二方阵内的企业(包括安道麦、富美实、住友化学、联合磷化、纽发姆、爱利思达等6家企业)普遍为大型仿制型企业,其销售额占比远低于第一方阵企业,2003年为15.6%,这也体现了创制药高回报的特点。不过从趋势看,第一方阵内企业份额逐年下滑,从2003年的72.3%下降到2017年56.1%,而第二方阵企业的市场份额则呈现相反趋势,从2003年的15.6%提升到2017年的23.9%。
3.2 跨国公司在全球渠道布局依然具备优势
跨国公司渠道布局能力体现在丰富的登记证资源以及种药一体化的模式。
3.2.1 丰富的登记证资源
登记证是农药销售刚需。农药的销售必须获得登记证,并且在巴西、阿根廷等登记门槛较高的国家,登记进口制剂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原药登记,原药获证后一到两年内可获得制剂登记。登记可以进一步分为首次登记和等同登记:首次登记投入大、时间长(巴西首登至少300万美元,6~8年),对于尚在专利期内的农药产品进行率先登记布局时,技术难度更高,存在投入较多时间及成本后仍然难以取得符合登记资料所需试验数据的可能性。等同登记体系包括实验分析方法的等同性、化学组成的等同性、毒理学的等同性、制剂组成的等同性,在实务操作中,化学组成的等同性论证是最大难点。
登记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
(1)登记时间长且成本高。一般而言,农药市场价值越高的国家获证时间越长,以巴西为例,2019年在巴西的78项登记中,85%需至少5年才能获得批准,72%需至少6年。此外,登记成本也呈现提升趋势,2010年巴西原药和制剂登记费用分别为9.4万、2.7万美元。目前在巴西申请等同登记证的总成本约为20万美元。
(2)下证时间长,考验前瞻性。申请登记证到最终下证,巴西需要5~6年,印度、俄罗斯需要5年,欧盟需要6~7年,且下证后仍需要时间进行市场推广。现在登记产品意味着看好它未来4~5年的市场,由于登记费用是前置的,一旦市场推广不开,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和投入都是徒劳。
(3)市场差异化,专业度要求高。各国农药登记法规要求及流程差异很大,农药市场价值大的登记难度也大。各国农化市场情况、政策法规及竞争格局均存在差异,需要充分了解才能融入市场。
跨国公司在海外农药登记布局领先,先发优势明显。从登记证的数量来看,海外公司布局较早,先发优势明显,在海外主要国家中,比如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等,先正达、拜耳、巴斯夫、UPL、安道麦、科迪华等跨国公司登记证数量领先,我国企业中,仅润丰起步较早,利用先入为主的策略抢占了巴西草甘膦、敌草快等部分产品市场,具备一定优势,其他企业在海外登记证资源较少。因此,考虑到在海外获取登记证壁垒较高,且跨国企业普遍登记证资源丰富,先发优势明显,我国企业在进行创制药全球推广时,仍然需要与具备丰富登记证资源的跨国公司合作,以实现快速的市场占领。
3.2.2 种药一体化模式
国际农化巨头均为种子巨头,种药一体化已被市场充分验证。国际四大农化巨头均手握种子资源,2020年全球种子市场中,巨头市占率接近50%,而植保产品市占率超过60%。巨头在推广转基因种子同时捆绑式销售植保产品。以孟山都(拜耳)为例,1996年Roundup Ready大豆种子及1998年Roundup Ready玉米种子商业化推广以来,草甘膦耐受作物种植面积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增长了近3倍,孟山都的草甘膦贡献的销售收入约41亿美元,相比1998年增长了近80%。目前,海外抗除草剂基因已延伸至草铵膦、麦草畏等品种,国内农化企业更多在生产端和渠道端进行延伸,未来通过与种子企业合作形成捆绑销售模式值得学习。
3.3 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模式逐步顺畅
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越发频繁。我们认为,一方面专利药巨头创制药投入下降,另一方面它们的研发能力、全球渠道布局等方面依然具备较强的优势,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进行全球推广将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共赢选择。在此趋势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与海外巨头合作蓬勃展开。2022年9月,新农股份与巴斯夫合作,以创制产品开拓海外市场,陆续与巴斯夫印尼、巴斯夫柬埔寨签订产品供货协议,开启了以创制农药噻唑锌为核心的制剂海外营销业务战略布局。2023年2月,清原作物与先正达植保签署新除草剂研究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在新作用机理除草剂领域共同努力,引领全球新一代除草剂的创新,为提高全球农业生产力贡献力量。2022年8月,泰禾国际与先正达植保签订《环丙氟虫胺中国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在全球对泰禾创制品种环丙氟虫胺进行商业化推广。从上述案例来看,目前合作模式已经涉及到渠道推广、共同研发创新等领域。往后看,随着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增多,未来双方的合作模式将更为顺畅,也为未来更加深度的合作打下基础,借助跨国巨头的经验和能力,未来本土企业好的产品进行全球化推广不是梦。
3.4 JS-T205:受先正达高度评价,全球推广前景广阔
江山手握苯嘧草唑核心专利,性价比显著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江山股份的创制药产品 JS-T205(苯嘧草唑)是原卟啉氧化酶(PPO)抑制剂,具有脲嘧啶与异噁唑的双重结构生物特性,是一种新型脲嘧啶类除草剂。该产品最初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现为扬农化工子公司)于2013年研发成功,2017年3月江山股份与农研公司签订了SY-1604(江山命名JS-T205,化合物专用名称为苯嘧草唑)专利许可协议,到期日为2034年12月15日,且为独占许可。相对于巴斯夫专利产品苯嘧磺草胺(2021年4月已专利到期),苯嘧草唑杀草谱更广,速效性更强,活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更优,属于名副其实的超高效品种。目前,苯嘧草唑己经在中国、阿根廷、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巴西获得专利授权。
受到先正达高度评价,全球推广前景广阔。2022年1月19日,先正达集团中国为农研公司高效除草剂SY-1604创制团队颁发“踏雪寻梅”奖项,给予了“市场导向开拓创新破世界攻关难题、十年研发补国际除草空白、全球布局多国覆盖稳自主知识产权、百亿潜力广阔市场引跨国公司瞩目”的高度荣誉。目前公司已经与先正达展开合作,先正达在欧洲、东南亚、美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开展JS-T205的实地试验。预计随着试验完成,公司将进一步与先正达共同开拓创制药JS-T205海外市场,全球前景广阔。此外,目前PPO类灭生性除草剂也是开发耐受性转基因作物的热点,公司合作方先正达有望凭借其转基因育种技术,开发出同时具有苯嘧草唑耐受性的转基因作物,这意味着产品的市场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04 创制药可延长老产品的生命周期,农药老企焕发新生
4.1 创制药复配带动老产品用量提升
创制药与老产品复配为自然选择。创制药的制剂一般分成单剂和复配产品两种类型,所谓复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杀虫(病)原理的农药,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生产出新的农药品种。一般而言,新的创制农药产品往往针对过往农药存在的问题而研发,比如抗性杂草等,通过与老产品进行复配是自然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老产品存在的问题,延长老产品使用的生命周期。并且,老产品往往具有更好的市场认知,通过复配也可以使得新产品的推广更为顺利。巴斯夫苯嘧磺草胺通过复配带动自家老产品销量提升。苯嘧磺草胺是由巴斯夫发现、开发和生产的一款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类除草剂。自2009年上市以来,凭借着对抗性阔叶杂草的优良防效及适用于广泛的作物而快速增长,上市4年就成为过亿美元的产品。被巴斯夫称为“20多年来开发最成功的新除草剂”“代表了阔叶杂草防除的新水平”。针对该产品,巴斯夫不仅开发了一些单剂产品,同时也与自家的精二甲吩草胺和咪唑乙烟酸等活性成分进行复配,有力地促进了对应产品的销量提升。此外,该除草剂被巴斯夫设定为防治抗草甘膦杂草的重要工具,巴斯夫亦与孟山都(现拜耳)达成协议,将苯嘧磺草胺与孟山都的Roundup Transorb HC(草甘膦)复配使用,以对抗杂草。这一方面拓展了苯嘧磺草胺的应用范围,同时针对解决了草甘膦抗性杂草问题,带动了草甘膦的使用量。
中化国际研发乙唑螨腈,为全球杀螨剂市场注入新活力。乙唑螨腈由中化国际旗下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李斌教授、于海波博士团队历时10年研发而成,于2017年4月在中国正式上市。该产品属于新型丙烯腈类杀螨剂,主要通过触杀和胃毒作用杀死螨虫。该产品的问世打破了从2009年日产化学公司推出杀螨剂腈吡螨酯后全球8年来没有新的杀螨剂化合物问世的空白,为全球杀螨剂市场注入新活力, 也彰显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制药研发能力。
与拜耳螺螨酯复配,形成优势方案。螺螨酯是拜耳公司研制并开发的第一个螺环季酮酸类杀螨剂,该产品优点很多,包括杀螨谱广、杀卵效果优异、与常用药剂无交互抗性、安全性好、持效期非常长(能达到35~50天)等,由于以上优点,螺螨酯上市后备受热捧,到2008年仅上市6年就成为杀螨剂中销售额最高品种。但是该产品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杀成螨、速效性差,另外,就是随着使用量增加带来抗性上升的问题。乙唑螨腈由于采用的是全新结构,与现有杀螨剂无交互抗性,速效性好,同时卵螨兼杀,对螨虫的卵、幼螨、若螨和成螨均高效,同时对作物安全,环境友好,对有益生物几乎无影响,能够针对性解决螺螨酯存在的问题。乙唑螨腈能够有效弥补螺螨酯的缺点,双方优势互补,促进老产品螺螨酯换发新生,同时也有力带动乙唑螨腈的适用范围的扩张。根据唐涛等人(2021)的研究,乙唑螨腈和螺螨酯复配制剂(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在田间小区试验中防治效果最好,且好于螺螨酯单剂效果。
4.2 既有原药又有制剂的公司复配模式更通畅
制剂更加贴近下游需求。从整个农药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为苯、烯烃、酯类等化工原料,经过加工生成中游的农药中间体、原药等。但是原药往往不能直接施用,根据用途和用法的需要,在原药中加入适宜的辅助剂,制备成便于使用的制剂形态,应用于最下游的农林牧渔、卫生等领域。其中,原药环节对于研发、技术、工艺、环保、安全等要求高,其核心竞争力为有效化合物的合成技术。制剂由于直接应用于下游领域,则需要针对性根据需求制备出不同的制剂形态,更贴近需求,差异化程度也更高。
制剂发展需要关注终端体验,满足差异化需求。考虑到下游需求的多样性,制剂发展不仅需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剂型,更需要关注冰山之下的影响用户体验的方面,例如助剂、溶剂、展着性、渗透性、润湿性等指标。以安道麦制剂“功击”为例,2017—2021年5年间,“功击”畅销35万件,折3,700吨,1吨可服务2万亩次小麦。成功原因之一是添加了来自于迈图的助剂,例如增效剂、抗光解剂、乳化剂等。
我国制剂发展已有较大进步。我国农药制剂加工起步晚,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0世纪 50年代主要以三氯类杀虫剂固体剂型为主,到20世纪末,制剂产量达150万吨,乳油占50%,可湿性粉剂、粉剂共占25%,年耗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约40万吨。20世纪80年代后农药制剂行业向水基化、粒状化等环境友好型新剂型发展。第三代农药制剂的发展理念是开发绿色、高效、安全、精准的农药制剂技术,政府于2010年开始引导第三代农药制剂技术的开发。近年,我国登记农药环保型剂型的数量在快速上升,剂型优化趋势明显。乳油、可湿性粉剂登记比例逐步下降,而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公司复配模式更通畅。如前文所述,制剂环节距离终端需求更近,需要具备识别需求并针对性满足需求的能力。而单纯进行原药生产的企业,由于产业链话语权较低,且距离终端需求较远,主动识别需求的能力较弱,对于制剂复配的控制能力也较弱,但其优点在于部分企业具备农药创制能力。因而我们认为,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公司既有能力进行创制农药的开发和生产,又能够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的制剂产品,尤其是针对复配的模式,这类企业可以主动选择复配品种,更有利于与自家老品种农药进行协同,延长老产品的生命周期。
4.3 JS-T205:与草甘膦复配,新老产品协同并进
单独使用效果突出,与草甘膦复配亦促进新老产品协同并进。苯嘧草唑对禾本科、阔叶杂草均有很好活性,其单独使用可有效防除稗草、狗尾草、看麦娘、水莎草、马唐、反枝苋、马齿苋、百日草、苘麻、苍耳等多种杂草,可用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作物;同时,苯嘧草唑可有效防除小飞蓬和牛筋草等对草甘膦产生严重抗性的杂草,且在低施用剂量下就表现出良好效果,故将其与草甘膦混用,不仅可有效解决草甘膦抗性问题,还可以提升其速效性、降低农药使用量、控制使用成本。因此,不论单独使用或与草甘膦复配使用,苯嘧草唑都有望成为继草甘膦后的第2个转基因专用除草剂大品,尤其是与草甘膦复配使用,将有望带动新老产品协同并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