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化工行业向来是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集中度最高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工行业的重要发展平台,化工园区承担着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那么,我国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之路从何而开始,在这一历程中又有何得失?化工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该如何转?
我国化工园区的绿色之路
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之路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先河。紧接着,在202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再次出台《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绩效、资源利用和园区管理五个方面对化工园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使得绿色化工园区的评估更加具有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各省公布的已认定化工园区数量为678家。在这些化工园区中,累计共有30家化工园区入选了绿色化工园区名录,45项水、气、渣等治理处理技术入选绿色化工园区适用技术名单。这一数量在我国已认定的化工园区中比例不高,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之路仍前路漫漫。
“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要持续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过程绿色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
绿色之路的得与失
“十四五”以来,我国化工园区的规范建设与提升工作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无论是硬件建设水平还是管理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不少园区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全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化工园区的绿色低碳化发展之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例如,位于江苏如东县的洋口化学工业园,通过推进污染物排放限制限量管理、排污权交易改革、园区整体性清洁生产以及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等多种措施,紧密联系地区实际,全方位诊断、多角度施策,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废盐、飞灰等固体废物为重点,计划通过“清洁化改造”“产业链完善”“处置短板补齐”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危险废物在园区内处置消纳率,形成多元化多维度、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成具有如东本地特色的“无废园区”。
尽管近两年化工园区的绿色低碳化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缺失、绿色发展储备技术不足以及信息系统滞后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化工园区的绿色化之路,使得园区的绿色化之路布满荆棘。
化工园区绿色转型路径
化工园区的绿色低碳之路势在必行,在绿色低碳之路这一过程中,国内的一些化工园区走在前列,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实现了化工园区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并行,探索出了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是国家首批“绿色化工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的绿色转型之路对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在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理念以及注重循环经济的“3R”理念——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另一方面,园区还建立起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化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碳排放。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化工原料 、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上一环节的产品是下一环节的原料、上一环节的废气是下一环节的热源,产品关联度80%以上。而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石化区则在全国率先研究推进千万吨级海上CCUS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化企业签订协议,将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引入国内,为石化行业实现净值零排提供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化工园区到底该如何绿色低碳发展?既要拥有思想自觉,更要有行动自觉。在思想上提高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规划,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行动上要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重视资源的循环化利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循环使用,扎实有效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前规划,科学布局,以数字赋能节能降碳,绘制适合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线路图。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也是未来降碳的“主战场”,更需平衡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未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将要围绕土地使用、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清洁生产工艺、智慧园区等,建立健全行业绿色标准体系。未来,正如在今年的“2024中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看来,绿色化工园区将进一步向低碳化工园区演进,而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