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石化化工行业锚定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自2021年以来,石化化工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亿吨,建成了超过300家绿色工厂、40家绿色化工园区,培育了一批绿色供应链企业,研发和推广了一批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稳步构建着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发展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进而合成甲醇这一生产路线,绿色甲醇产能规模迅速扩大。截至今年6月,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近5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并进而制取合成氨、烯烃、芳烃、甲酸、可降解塑料等化学品的项目也多点开花,规模加速提升。随着CCUS技术进步和项目经验积累,国内CCUS政策已经从支持试点示范转向到了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上,CCUS项目也从先导性、小规模转向到了区域化、大规模上。截至今年7月,CCUS示范项目遍布24个省区,捕集来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中石化投运了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中石油在大庆、长庆、吉林、新疆油田陆续投建了多个大规模CCUS项目,中海油、广东省政府、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规模化CCS/CCUS集群全产业链示范项目也稳步推进。
总体来看,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我们还要看到,石化化工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道路上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石化化工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工艺流程复杂,能源使用形式多样,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多、总量大,2023年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5亿吨。二是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碳排放量较大的存量资产和产业布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的企业约3300家,分布全国各地的化工园区695家,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回旋时间和空间。三是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还有待成体系突破,例如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效转化存储和多元化利用技术、化工工艺和大规模电气化耦合技术等。四是如何在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保持石化化工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输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破除一些人为制造的绿色贸易壁垒。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坚定信心,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动力,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加快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等,这些都是我们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永恒途径,石化化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定位,找准科技创新方面的堵点和不足,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找到准确的科研方向,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加大科研资源投入,把充分的激励力量有效传递到科研一线人员。石化企业应增强对标国家科研需求的意识,善于争取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善于使用科研激励政策。
我们需要主动营造公平的环境。例如碳足迹管理,这给石化化工产品增加了一个碳排放的评判维度,不符合评判标准的产品将受到各方排斥而失去市场。我们需要关注碳足迹管理的底层逻辑,碳足迹关键在于其结论是否被认可,这本质上是话语权问题。我国石化化工行业需要加强协作,特别是与上下游行业的协作,以碳足迹计算规则和数据库为切入点,形成互认互信机制,解决认可的问题,真正把石化化工企业双碳工作成效在碳足迹上体现出来,得到公平对待。
我们需要充分拥抱智能化。石化化工行业实现智能化所能爆发出来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是极具想象空间的。我们需要夯实数字化基础,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数据集成与协同,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数据的共享。我们需要强化智能化软硬件基础,推进装置的智能化升级,加强工业软件开发,注意把积累的经验知识转化为模型算法。我们需要深化数字技术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石化化工产业技术的融合,探索新场景、新业态的应用。
我们需要扎实研究和制定好法规制度与标准。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需要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法规,使之有法可依。我们建议尽快将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现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落实节能降碳管理要求。石化化工企业需要加强能源和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检定校准。我们还需要加强石化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研究工作。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加速,并提高标准制定质量和宣贯力度。
石化联合会将聚焦行业需求,做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工作,全力促进石化化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做好政策解读和沟通协调。石化联合会将加强政策研究,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与指导。我们将聚焦行业痛点,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诉求,为政策制修订提供参考,为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做好支撑。
二是促进行业技术创新。石化联合会将发挥信息汇集、联系广泛、第三方评价、科技奖励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助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成果转化。
三是支撑政府具体工作。石化联合会将广泛收集和深入分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热点、痛点、难点,积极协助政府在减税降费、降低成本、保护知识产权、外资准入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四是做好国际合作交流。石化联合会将为国内外企业交流绿色低碳技术和最佳实践案例提供平台,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石化化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石化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